《产前诊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五月一日开始执行。在这个和健康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办法》出台前,由产前诊断引起的话题从来没有间断过。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婴儿出生,其中约有40万是肉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加上出生后数月或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高达80万~120万人,约占每年总出生人口的4%~6%。如果这些孩子在出生前都能得到科学诊断,那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幸运。然而,尽管近30年来产前诊断已为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据介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180多所医疗保健机构能进行羊水细胞培养。然而因产前诊断的服务量少,大多数服务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一些难度较大、经济效益不高的技术,处于滑坡和萎缩状态。而卫生行政部门对产前诊断也没有系统规划和具体要求,造成产前诊断机构重复建设,资源没有共享。目前全国只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对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中心进行了审批、认证、挂牌,总共只有13个省级产前诊断中心,3个省级遗传病诊断中心。
准妈妈产前诊断绝对不能够随意而为
2001年7月,卫生部委托复旦大学医学技术评估中心做调查显示,产前诊断技术发展水平还参差不齐,B超技术开展得最普遍,达到了9.5%,而真正意义上的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服务则开展得较少,只有20%的机构开展遗传病咨询,13.6%能开展细胞遗传分析,7.5%能开展酶学诊断服务,5.4%能开展分子生物遗传分析,能开展基因诊断的不到4%。
影响产前诊断技术发展的另一个要素是人。由于该项技术的工作面窄,风险大,从业者收入较低,职称问题也不好解决,一些人因此转岗。此外,据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边旭明教授介绍,一次羊水细胞培养需要7~10天时间,非常费事,绒毛取样也很困难。像这些技术难度很大的工作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人才断档的情况很严重。
此外,有些医疗保健机构为了规避产前诊断的高风险,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往往只注重产前筛查,而推卸不做产前诊断。更有甚者,一些机构唯利是图滥用产前诊断。由产前诊断引起的医疗纠纷在逐年上升。
产前诊断准入条件高
将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明确了产前诊断技术机构和人员准入的条件。
1、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
采访前记者问了几位孕妇,没人能说出产前诊断的真正含义。产前筛查是通过经济、简便和无创伤的检测方法,从孕妇群中发现有某些先天缺陷的高危孕妇,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常胎儿的出生。而产前诊断,则要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诊断。
经治医生应当建议孕妇进行产前诊断的情况包括:羊水过多或过少;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孕早期时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有遗传病家族史或曾经分娩过先天严重缺陷婴儿;年龄超过35周岁的孕妇。
产前诊断技术要通过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分析、细胞遗传分析和分子遗传分析等,给出诊断意见,所以今后只筛查不诊断的机构,将不再有资格开展产前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