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这一过程十分复杂,在十几个小时中,孕妇从精神到躯体要将全身器官积极性充分调动,是经过脱胎换骨的变化,完成人类繁衍,由女儿成为母亲的一次升华;是胎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的巨大变化。协助完成这一巨大变革的职业就是----助产士。
我国1929年由杨崇瑞博士将新法接生和最早的妇幼保健观念引入我国,她认为必须通过正规的助产教育,培养新型的助产人才,在北京最早建立《北平第一国高助产学校》,培养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助产士,推广新法接生,使旧社会接生婆这一职业在我国成为了助产士这一新兴的职业,规范教材,规范操作,严格的消毒隔离,严格的产程管理,为一代代的产妇保驾护航,降低了我国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
到21世纪培养助产士这一职业的教育机构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师傅带徒弟,也就是说老助产士言传身教带教护士,把助产士这一学术职位简化为熟练工种,完全忽略了助产士的技术内涵和学术价值。
产程是一段充满未知和变化万千的过程,充满风险和需要胆大心细的观察处理的过程,需要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和培训,需要多年的磨练才能正确处理产程,才能发现貌似正常的分娩过程中潜在的危机,尽早发现头盆不称,预见分娩过程中的风险,与医生默契的配合,正确协助产妇规避风险顺利分娩,只有这样的助产士才能真正为产妇保驾护航。遗憾的是现在助产士已经是青黄不接,虽说现在可以参与助产的人员都要经过培训取证上岗,但那只是最基本的操作,距离一个真正的助产士还相差甚远。
现在的护士参与接生,缺少了学校理论知识的基本学习,只是经验的传承。在人类分娩这一过程中,有生理、生化、病理、解剖等等理论知识,助产士经过系统的在校学习可以解释和处理整个产程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助产士是介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一个职业,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现在由于缺少了这一职业,医生不可能仔细的观察产程,医生有许多医疗的事情需要处理,护士有许多护理工作要做。因此产程应该有助产士来认真观察和处理,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加之现在的导乐分娩,拉玛兹呼吸分娩法等,给分娩过程更多的保证,可以降低剖宫产的发生。
因此我认为医学教育要将助产士培养恢复,利于剖宫产率的下降,利于产程的观察和处理,利于自然分娩,给产妇更多的安全保障。
小黎和丈夫终于造人成功,怀孕后既高兴又紧张,既兴奋又担心,将为人母的复杂心情让小黎显得烦躁不安。她看了很多书籍,知道顺产对宝宝未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因个子较矮小,很多有经验的“过来人”规劝她:“你个子不高,就好比一大柜子要搬出一小门,这怎么可能呢?”可是,她毫不为其大柜子理论所动:“只想靠自己的力量生下我的宝贝。”
于是小黎参加了母婴俱乐部,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营养,控制体重的正常增长;学习有关分娩的知识,进行骨盆肌肉的锻炼等。到预产期时小黎住进了医院待产。临产后进入待产室,医院采用了新的“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方式,由有经验的助产师陪护。小黎开始时较烦躁,助产师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她应用学习的知识,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运用呼吸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宫缩阵痛时按摸腰骶部或环形抚摸下腹部,以减轻疼痛;宫缩间歇时,少量多次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精力和体力,小黎渐渐安静下来。在第二产程中,助产师耐心指导屏气、使用腹压。随着一声声“使劲、用力、再用力”,孩子顺利娩出,总产程才5小时20分。产后小黎说:“我觉得很轻松,并不是痛得撕心裂肺,喊得声嘶力竭。”
专家点评:决定是否采用剖腹产的因素很多,如产妇个子高矮、胎儿大小、胎位正不正、产妇会阴条件好不好等。如果产妇个子小,7斤以上重的胎儿都应该做剖腹产。
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易受环境、精神、心理及生理状况等因素影响。由于大部分是初产妇,对分娩缺乏认识,对分娩结果的期待与担心,对环境陌生,对医务人员不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增加了难产和剖宫产。医院如果能充分体现人性化,让分娩成为一个有准备、自然、健康的过程。“一对一”全程陪伴分娩是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具有相关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助产师,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消除产妇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并提供舒适、温馨、整洁、安全的待产和分娩环境,发挥产妇的主观能动性,加速产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