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霖茜在郑州大学一附院小儿内科ICU(重症监护室)的“人造子宫”里待了62天,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闯过了呼吸、感染、喂养等生死关,体重达到2公斤,一切身体指标均符合出院标准。
救治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呢?走访了参与当年抢救霖茜的李玉琴主任医师、郭宏湘主治医师等医护人员。
早产女婴大小如成人手掌
“李教授,接生了一个早产儿,胎龄仅25周,需要紧急抢救。”2006年10月30日晚,小儿内科的李玉琴教授接到妇产科的求援电话。“体重700克,身长34厘米……”主治大夫郭宏湘发现,这名袖珍女婴的手臂和腿只有成人食指和拇指粗细,体重不足正常新生儿的1/4,大小和成人手掌差不多,成人的鞋子都可以给她当摇篮了。据袖珍女婴的父亲邵先生介绍,他来自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爱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6年前曾经怀孕但最终流产。邵先生恳请专家尽全力抢救婴儿,否则他们极有可能失去做父母的机会。
呼吸关 挠脚底板“提醒”女婴呼吸
小儿内科主管护师李玉玲回忆说,小霖茜由于胎龄小、低体重、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在救治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呼吸暂停,随时有生命危险。
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保证新生儿正常呼吸是救治成功的第一要务。但恰恰早产儿因为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常不规则,甚至出现频繁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为此,李玉琴专门指定一名护士,一旦发现婴儿不能自主呼吸,就及时用手指轻挠她的脚底板,“提醒”婴儿呼吸。
另外,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泡要保持张开状态,需要一种称为表面活性物质的参与,早产儿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较少,容易出现呼吸困难。但幸运的是袖珍女婴的妈妈在怀孕期间,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曾经大量服用激素,母亲体内的部分激素通过脐带传给了子宫里的胎儿,正是胎儿体内的激素,促进了袖珍婴儿的发育。
因祸得福的袖珍女婴顺利地度过了呼吸关。
消化关 一天只能吃喝6ml稀释奶
经过3天的救治,呼吸稳定的袖珍女婴让专家们长出一口气。已经连续3天没有吃东西的婴儿,体重一度降至600克,如何度过喂养关成了又一难题。
早产儿各脏器功能极差,特别是消化功能。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是随胎儿月份的发育而不断成熟的,离开母体越早的早产儿,胃肠功能越不成熟,喂养就越是困难。哪怕是一丁点的饮食不当,都有可能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且有生命危险。与正常新生儿不同,早产儿的奶粉不能按配方奶粉的比例配制,而要从稀释奶开始。袖珍女婴出生第四天,专家们开始按照1:1的比例给她配制稀释奶。不能直接喝下去,就通过鼻饲的方法。刚开始,护士每天只能给袖珍女婴鼻饲6ml稀释奶,出生第十天,医护人员加大了奶量和浓度,从每天的6ml到10ml,袖珍女婴仍然没有异常反应,让参加救治的医护专家们看到了希望。
智力关 护士每天和她“对话”1小时
之所以出现早产儿,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胎盘的早期剥离、脐带供血不足或感染,还有一些到现在医学家仍然没有发现的原因。虽然导致胎儿提早出生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原因导致的后果基本相同,就是胎儿缺氧。在大脑或全身缺氧的状态下,即使新生儿幸运地闯过死亡关,仍然有着高达30%的致残率。为了让袖珍女婴躲过致残关,李玉琴们下了很大工夫。在袖珍女婴出生的第一天,护士便拿出各种颜色的玩具在袖珍女婴面前晃来晃去,专门的护士陪伴在袖珍女婴的旁边和她“对话”,每天不少于1个小时。“别小看了这些工作,它可以刺激新生儿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有助于开发袖珍女婴的智力。”李玉琴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