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对于宝宝而言,是没有条件吃到母乳的情况下的第一选择,因为这是最接近母乳、最适合宝宝食用的食品。它关乎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妈妈们费尽心思为宝宝挑口粮,却被国内奶粉市场泛滥的“假洋鬼子”蒙了眼。据妈妈网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东南沿海一带妈妈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奶粉,而在二三线城市,合生元、澳优、施恩、百立乐等“假洋奶粉”则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有超过200个洋奶粉品牌,其中80%是中国人创造出来且特供中国市场的,这些“洋奶粉”通常被贴上产自新西兰、澳洲、荷兰等优质标签,事实上不过是国内的奶粉生产厂家跑去海外注册商标,往往名字都很西化。另外还有一些洋奶粉生产商,事实上就是国内企业,通过在国外成立“空壳公司”,对外号称品牌授权或中外合作,这种假洋鬼子迷惑性往往更大。
国内假洋奶粉泛滥成灾,到底有哪些危害呢?它们的存在于兴盛仅仅是涉嫌商业造假吗?它们对消费者、奶粉行业以及自身都有哪些损害呢?
过分追逐利润 品质参差不齐
中国奶粉市场“假洋奶粉”泛滥的背后,是商人以及市场的逐利本性在作怪。原本每罐奶粉成本价大概在80-100元,但是终端售价却超过300元乃至400元,利润非常高。“假洋奶粉”品牌屡次被爆出产品质量问题,此前纽贝贝曾被爆出硒含量严重不达标,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
这些贴牌生产的“假洋奶粉”,因受技术实力的限制,在奶粉配方、生产工艺方面很难具备明显的市场竞争力不说,在最为重要的奶源选取方面更是充满了重重迷雾:这些明明是国内生产的奶粉,奶源到底来自哪里?因为这些“假洋奶粉”不在商标注册地销售,能回避当地严厉监管带来的风险。而在国内,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这些品牌就戴着“洋帽子”卖假货给广大消费者,并从中谋取暴利,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宝宝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