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网特稿】有一种颜色,64年飘扬在心中不褪色,那是红领巾的颜色;有一种光荣,64年后想起还激动不已,那是戴上红领巾的光荣;有一种真情,64年在心中不改变,那是对红领巾的真挚感情。还记得你当初加入少先队的经历吗?还记得当年那些佩戴红领巾神采飞扬的少年时光吗?值此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来临之际,妈妈网专访了6位老少先队员,倾听他们与红领巾之间的故事。
专访地点设在了一个很有古韵的房间里,棕黑色的木质家具渗透着60、70年代独有的书香气息,整个房间没有多余花俏的摆设。抬头并没有看到混泥土做成的天花板,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帆布,以波浪的造型摊开,撑起了一片天。在帆布和白墙之间,可以看到外面的树叶在阳光中不断跳动。在这样优雅的环境里,我们的专访开始了……(PS:此次采访,将会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呈现6位老“红领巾”的故事,小伙伴们快拿起小板凳来听故事吧。)
那些年 我们一起制作过的红领巾
记得那是50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在广州荔湾东小学的操场上,我和班上的小伙伴穿着整洁的蓝裤子白衬衫,列队站在队旗下,兴奋地接过6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手捧着的鲜艳的红领巾,系到自己的脖子上,心里美滋滋的。因为终于画上了班主任经常说的人生政治上的第一条红线了。说实话,当年9岁的我不知道人生政治上的红线是什么意思,可就是眼馋哥哥姐姐们胸前那红红的领巾。老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做个好学生好孩子才能加入少先队组织。从此我心里盼望着能早日成为少先队员,但又担心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身体瘦弱的自己,不知能否符合入队的条件。所以,当真正能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时,我的心里无比自豪。
这种自豪感,也影响了我日后的工作。1970年,我被分配到荔湾区少年之家工作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少年儿童工作园地。我还曾经亲手制作过红领巾,那时应该是1972年,我、小邓和小梁3个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拿着从市纺织局申请到的批条,骑着一辆破三轮车到大东门附近的儿童服装厂去购买一批红布,回到少年之家就一个裁剪,一个踩着缝纫机,一个拿着熨斗,为学军汇操的少年儿童赶制鲜艳的红领巾。
后来,我有了另外一个身份——辅导员。自幼患下的残疾,注定给我的工作、生活、身心带来不少的麻烦,胃溃疡、胆结石、胃食道反流的痛苦,长年在折磨着我。可是,只要我一系上红领巾和队员们一起活动,身上的病痛就好像会缴械退让;只要我和辅导员谈起少先队工作,我的身心就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红领巾激励着我向疾病抗争,它是让我这只折了翅膀的丑小鸭飞起来的魔毯。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提前退休,但我心里还是割舍不下少先队这份情,离岗不离队,退休不褪色,成为我对退休生活的期望,于是我出任了广州市少先队工作顾问,参加了广东省辅导员联谊会的工作,我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省、市少先队的各种活动现场。
与红领巾相交相知这么多年,我所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甜蜜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幸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