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的眼中,洋奶粉品牌意味着质量的保证,无论是在奶源上还是加工工艺上始终遥遥领先,在经过国家质检总局、海关和商务部多重监管下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奶粉无疑是令人信赖的,然而,近年来我们却看到不少洋奶粉品牌频频被爆出不合格,其中甚至不乏很多大牌洋奶粉品牌。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三聚氰胺事件对于国产奶粉是一记重拳,选择进口奶粉原本是基于对于质量和安全的追求,但是随着大牌洋奶粉频栽跟头也让不少父母忧心不已,甚至每每看到不合格名录中的进口奶粉品牌都不免一阵心悸,然而,记者通过调查也了解到,很多进口奶粉除了产品自身品质、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等项目为质量安全不合格原因外,进口奶粉标签不合格问题也频繁发生。
2012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5月份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共有8批次婴幼儿奶粉不合格,其中,泓乐婴儿配方奶粉1段、2段、3段为标签不合格;同样,2013年,上海善臣营养食品有限公司从新西兰进口的善臣婴儿配方奶粉1、2、3阶段,也被发现标签不合格。 2014年,新西兰进口的“爱恩思婴儿配方奶粉”,标签不合格。 (信息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对于“标签不合格”很多父母表示不解,我们都知道很多消费者是通过食品标签来选购,尤其是购买婴幼儿奶粉更加关注标签上的营养成分以及含量,因其可能直接影响婴幼儿安全健康成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般进口生产商在生产之前,就需要对将要向中国出口的产品的中文标签在中国相关主管部门中进行备案,进口奶粉自然也不例外。其次,当进口奶粉到岸后,各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还需要对产品配方成分以及标签的符合性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检验合格并取得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的奶粉才能上市销售。另外,2014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质检总局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中规定,4月1日之后入境的国外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入境前就要将中文标签印刷在包装盒上,而不能和其他进口食品一样可以加贴一个中文标签,因此,如果进口奶粉在入境检验时标签不合格,能够就地整改的难度加大,奶粉也面临被退回原产国或直接销毁的风险。
当然,所谓“标签不合格”也分以下几种不同性质的情况:
1.有的不合格是因为实际到港货物的中文标签信息与入境前在中国主管备案的标签信息不符,主要是文字表述方面以及格式,如信息错误或者有误导的宣传;
2.一些营养元素被检测出含量值在国家相关产品标准范围内,但与标签标示值误差过大;
3.检测出未在标签配料表明确标示的成分或不在中国国家相关产品标准允许的成分;
4.一些营养元素被检测出超过国家相应产品标准允许的范围,或低或高。
前两种不存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是因为不符合标签的规范要求,需要进行整改后才能上市销售,如不能整改就只能退回了;后两种情况属于不符合相关产品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标签无法整改,只能退回或销毁。
之所以进入中国市场后又会被爆出标签不合格等问题,与在国外生产加工有一定关系,其外包装的印刷也均在国外,从时间上使得标签未能来得及更换,而在营养成分上也由于各国的生产工艺、配方分析方法等不同也会存在差异,但是作为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是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与实际产品保持一致。婴幼儿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食用具有一定营养标准的食品,才能保障其身心健康成长。
随着进口奶粉中国市场格局的逐步确立,严格婴幼儿乳粉制度或不可缺,在面对标签不合格等风险的存在,进口婴幼儿奶粉企业更应不断研究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舆论社会中,很多消费者当看到“不合格”三个字时对品牌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进入中国只是第一步,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