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随着我国乳企加速海外布局,收购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优势奶源,以“原罐进口”策略嵌入全球乳业分工,这为国内婴幼儿奶粉提供了优质乳源的消费保障。下一步将考验我国乳企如何精简品牌,形成清晰明确的国内和进口品牌战略,从而在此轮乳业大整顿中占得先机。
长期以来我国本土优质奶源匮乏,消费者对奶粉质量信心不高,我国婴幼儿奶粉呈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依赖进口的市场格局,以促成今时今日国内乳业巨头纷纷出海,采用原装进口战略开启了我国乳业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困局主要有三点:
一是本土奶源竞争力低,资源保障难度大。在“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汞、硝酸盐等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困扰下,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认同度降低。同时,土地、牧草等资源紧张,奶牛养殖行业发展受困,中国乳业资源保障难度逐年加大,生产成本高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乳业大国。据估算,国内乳粉的出厂成本在3.3-3.4万元/吨,而新西兰乳粉成本比国内便宜三分之一。
二是高端品牌供给不足,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2012年,洋奶粉(外资品牌)占到国内高档婴儿配方奶粉市场份额八成以上,2013年以来,国内乳企寻求海外建厂,采用原装进口方式,开辟高端产品线,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看婴幼儿奶粉的高端市场外资品牌依然占据优势地位,国产奶粉主要布局中低端,在销售区域看,国产品牌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份额仅占25%左右。
三是生产工艺有待提高,低端产能规模庞大。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婴幼儿奶粉生产都以湿法为主,营养更为全面。但我国缺乏新鲜奶源,企业多采用干法生产工艺,统计国内主要奶粉生产商的19个注册许可证,仅有5个是完全采用湿法工艺进行生产,占比仅为26%。在新版《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生效之前,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实行备案制,审批流程较为简单,降低婴幼儿奶粉行业的技术及资源壁垒,助推低端产能加快扩张。而欧美等国家的乳业监管相对较严,如美国规定婴幼儿奶粉的新配方需要FDA审批。目前看,国内婴幼儿奶粉的供给能力在150万吨,相对于国内80万吨左右的总需求来看,国内总体产能过剩。
中国乳企加速海外布局,“原罐进口”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消费保障,获得国内市场认可。
从供给侧看,国内乳业成本居高难下,不具有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乳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此形势下,奶粉企业加快布局国际奶源基地,嵌入全球乳业分工,开启我国乳业国际化。具体看,2013年以来,雅士利、伊利、贝因美、圣元等奶粉企业纷纷在海外设厂,通过海外品牌和奶源背书,在“海外生产+原罐进口”战略引导下,进军婴幼儿奶粉中高端品牌。目前,圣元旗下的优博、雅士利旗下的超级α金装、美儿乐,伊利旗下的金领冠,贝因美旗下的“绿爱+”等等,其中,伊利“金领冠”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速高达91%和33%。
应看到,我国乳企到海外收购牧场、建立品牌,生产原装进口奶粉供应国内市场,既是顺应市场需求所在,同时也是保障我国婴幼儿奶粉消费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