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会想到活蹦乱跳、充满朝气的孩子。然而,日前一则报道无不令人扫兴:杭州某小学举行运动会,开幕式8点开始,9点半左右学生中出现“晕倒小高峰”,约有20位学生先后被扶到场外。有家长提出,开幕式太长、领导讲话太多,比赛还没开始,孩子的体力已经消耗差不多了。也有人说,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少锻炼、体质太虚……由此再度引发了社会舆论对中小学生体质问题的热议。
当今学生体质较差已成为不争的现实,近年来越发突出地表现为弱不禁风、成人病加剧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少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成为了他们成长中的极大隐患。今年教育部工作要点重申“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要求“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国家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提出:“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
没有谁不关心孩子的健康,但如何在家庭中加强对孩子的体育教育,却让不少人有些茫然,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负担够重了,再拿出时间运动,多少有些强人所难;有的则认为孩子不生病就行了,没必要专门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还有的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好,重要的就要吃好、营养好,运动健身被排斥在了家庭日常生活之外;当然,对孩子呵护过度,怕孩子运动时累着、摔着、碰着;甚至为了孩子不愿意上体育课便给他们请病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由于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很难有意识地把体育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在相当一些家庭中俨然成为教育的“盲点”。
体育运动对儿童来说,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跑跑跳跳。现代体育倡导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正是儿童成长所必需的。从生理意义上说,运动使体内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是增强抵抗力,减少、避免疾病的有效手段。运动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从心理意义上说,运动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持久性、果敢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他们性格开朗、乐观、精神振奋、充满生气。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心理疲劳,释放不良情绪,得到身体的放松和心理上的愉悦;从社会交往的意义上说,参加一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还可以得到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融洽与伙伴、家长的关系,形成与他人亲和、合作的习惯,为适应未来的社会打好基础;从培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说,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不仅为孩子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而且可学到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则,还能培养他们尊重权利、履行义务的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理解公平竞争的涵义等等。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尤其应当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