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老师曾经告诉我,一个学生瞒着父母参加戏剧小组。这个女生的家长非常希望她能考进一所好大学,他们认为这种活动毫无意义,对考大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所以每次女孩去参加排练,都跟家长说她去图书馆或者朋友家里学习了。她的朋友、戏剧老师以及戏剧小组成员都帮她保守秘密。她的家长一直都没有发现,也从来没去观看过一场她的演出。他们从未看到过女儿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高中戏剧部指导老师时,他说,家长担心参演戏剧会影响学习,他解释道:“每场戏剧都会写在单独的一条线上。”“懂了吗,那是成绩报告单上的不动产!”他对那些家长说道,“戏剧小组在适合区域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土壤!”当我在讲课中说到这个故事,听众的笑声中都夹杂着惊讶与释然。惊讶于居然会有错过自己孩子表演的父母,同时又在庆幸,在引导青少年成功走向成人的艰苦时期,自己没有不尊重孩子真正的才华和梦想。在《放下孩子》中,我说过要接受孩子真实的自我,接受这个按上帝图谱打造的普通小孩,而不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拔尖的小冠军。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把一个欢笑的六岁小孩看成是上帝的创造并不难,因为那时孩子的未来还显得十分遥远。
在孩子上中学的第一拨浪潮中,再轻松的家长都会变得很难接受自己的小孩。而在孩子长到八至十二岁时,你会突然间有一种感觉:他们要面对的关键时刻比我们成长时要多很多,危险也多很多。所以家长们会觉得在孩子上高中前,应该给他安排合适的位置。“瑞秋的自律能力不强,我担心如果她现在不加入超常教育,以后可能会跟一些品质恶劣的孩子混在一起。”
派对上,家长们不再谈论去哪能买到健康小吃,他们更喜欢谈论大学申请时的激烈程序。“你有没有在高校机密网站上看到,会吹管乐器的孩子能增加获得奖学金的几率?所以杰瑞米现在在学双簧管。你能不能帮忙给本杰明找个新的数学家教?”难以置信的是在六年级,选择选修课就已经变成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艾莉森能上国际语言班吗?还是现在就应该让她开始专修法语?”
原来我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去发掘他的潜能是可行的,长大则不太可能。而现在这一切都不同了。“普通”已不够,尤其是当孩子像受人关注的广告牌一样走在公众面前时,他需要成为“卓越”。而这个时间段成了塑造他永久个性的时期。这是一种将青少年当成有待开发、包装、检验的产品一样的强烈感觉。体育成绩优秀,打钩。精通至少一种乐器,打钩。学习能力测验成绩优秀,打钩。身材健美,打钩。学生领导者,打钩。似乎不将孩子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就是父母的失职。
一位母亲向我坦言她对次子的担忧:他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他现在还喜欢模型火车,经常跟他的妹妹玩。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但他还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他毕竟还只有十四岁。但每当我看到别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让我感觉他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领先或者落后。所以我必须对亚当做点什么,多督促他,让他把火车放一边,玩一些不那么孩子气的东西。这让我很伤心,因为他是家里最快乐的人。快乐,这应该是好的品质,对吧?
奢望一个孩子在各方面永远优秀,将孩子变成一台在学校、社会、艺术、体育各方面都游刃有余的机器,这不是爱孩子。期望任何人变成完美都是不现实的。当我们抱有这样的态度时,孩子就会备受折磨。我曾担任一个学校的辅导员,在过去十年间,青少年为达到完美所付出的潜在代价以及其中蕴含的黑暗面,已是我们在会议上所讨论的最常见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