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 “错”时,或许只是他的需要没满足。
有一次,我在客厅里和妈妈说话,五岁的小言言在一边玩。五岁的孩子常常是“不甘落寞”的,何况小言言本就属于那种天生好动的孩子,只见她一会儿把电视的声音看的很大,一会儿又在我们周围的沙发上跳来跳去,并不时大声叫。显然,她很想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她身上,最好是能跟她一起玩。
妈妈就说:言言,别吵!大人们说话呢。言言听完,安静了一下,可没一会儿又依然故我。这时,我不想停止谈话去陪她玩,可是她需要陪伴和注意的需要又摆在那里。我不认为言言的行为是“犯错”,那只是她自然地需要而已。怎么办呢?我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招。当言言又叫喊的时候,我就把食指放在嘴边,看着言言,轻轻的说:“嘘――。”大概是言言从来没有看到过别人对她做这样的动作,一下子楞在哪里,随后也把食指放在嘴边,对我们轻轻的说:“嘘――。”样子可爱至极,我和妈妈相视而笑。
接下来,我和妈妈继续聊天,小言言呢,就在房间里不停的转换位置,把小手放在嘴边对我们“嘘――”,我也自然回之以“嘘”。好长一段时间内,小家伙乐此不疲,再也没有故意的跳闹、喊叫或者开大电视的声音。
当孩子“犯错”时,或许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办。
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农家采风,采访结束后大家各自开始写采风日记。有一个叫阳阳的孩子在那里拖着长音喊:我不会写,怎么办呀?我没问清楚怎么办呀?本来大家都很安静的,他这么一闹,有的孩子就烦了:你自己刚才没好好采怨谁呀,别在这影响大家。阳阳听了更急了,带着哭腔和这个孩子吵起来。小组辅导老师就过去调节,试图安慰和劝说阳阳,收效甚微。
我当时目睹了这一幕,心想阳阳在想什么呢?他为何如此?在我印象中阳阳是有一点依赖、爱抱怨的孩子,这样的个性自然是不敢承担责任、害怕失败的。那么,对他们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给他们希望,而不是停留在他外在的表现――抱怨、哭闹,那不过是因为害怕罢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决定试一下,于是开口说:阳阳,不会写可以学,没问全可以问问别人。
真奇妙,阳阳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同事们事后都称赞我厉害,我心里说只不过我看到并指引了阳阳的困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