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页

返回

展开导航

家长要怎样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行为

妈妈网 | 编辑:denghuiyang
导读掌握主动,确保强化这一学习过程得以完成。

  我哭,我哭,我大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凯伦3岁时,会说很多话了,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高峰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发现和熟悉语言。

  她的母亲忙着做家务,大部分时间都不去注意她在说什么。只有当凯伦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烦的声音说话时,母亲才会去关心发生了什么问题,察看她有什么需要。

  这样的母子互动行为发生了几次以后,凯伦就学会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声音去吸引母亲的注意。有一天她的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爱哭闹的孩子。她烦恼地跟别的母亲抱怨凯伦的这种行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做法造成了这种局面。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曾用白鼠做过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他把一只白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刻有一颗食丸滚入食物盘,对它的这个动作进行奖励(强化)。几次过后,白鼠踩杠杆的频率增加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原理: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尽量回避这种行为。

  人生第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可能要数婴儿的哭声和父母对哭声的反应之间的联系了。啼哭是婴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哭声,父母可以知道他们饿了、累了、感到不适、或是尿布湿了,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正常的哭声是婴儿生存的条件,我们不能也不想消除它。但是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合适的强化,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合理的需求。如果每次只要婴儿一哭,父母就马上抱起他们或是晃动摇篮,他们就会很快注意到眼泪和父母注意力之间的联系。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对婴儿的哭声区别处理,他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也没有用。

  再看凯伦的例子。为什么凯伦在有需要的时候不肯用正常的口气和声音来说话?为什么她会变成一个爱哭闹的孩子?正是因为她的母亲强化了她的哭闹行为!当凯伦发现每次她哭闹尖叫的时候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她的哭闹行为自然而然被强化了。当然,行为能被强化,也就能被消退。了解以下关于强化的定律,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有章可循了。

妈妈网轻聊

给生活加点料

妈妈网孕育

就•是•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