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西西又打我了。”3岁8个月的苗苗对来接他的爸爸诉说着他的不幸遭遇。
爸爸立刻捧起苗苗的头,仰起他的小脸,找寻着受伤的部位。在爸爸还没发现伤口时,苗苗抬起了左手臂:“这里,这里,西西咬了我。”爸爸急忙撩起苗苗的袖子却找不到被咬过的痕迹。“是不是隔着衣服咬的?”苗苗点点头。“没事的,又没有咬疼,男子汉不怕的。”苗苗仰起头:“可是,他咬了我。”爸爸义正言辞的看着苗苗“那你有没有打回他?他咬了你,你有没有咬回他?”苗苗笃定地点点头:“我咬了他一大口呢。”爸爸举起双手拍着苗苗看上去弱小的男子汉的双肩:“这才是男子汉,像我的儿子。走,爸爸带你吃麦当劳去!”苗苗还要咕哝什么却被爸爸充满诱惑力的提议截了下来……
当孩子之间出现纠纷时,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解决呢?看到心爱的孩子受到伤害,爸爸妈妈的心里肯定特别难受;当孩子屡次被别的小朋友攻击时或许会有些许的愤怒和怨恨的一瞬。然而,我们的语言往往会成为儿童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就像做一道数学运算题一样,要想解出这道数学题,你得使用相应的运算法则,而“他打你你也打他,他咬你你也咬他。”就成了解决他打我的唯一方法。这样的以暴易暴却不帮助孩子看清整个事件的关键:“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为什么被别人攻击?如果我用同样暴力的行为对待别人,最终我会得到什么?”在儿童的字典里:是运用感觉来学习和完善自我的,他无条件的接纳所有他成长环境中的元素。我们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的语言、我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辨别是非的准则,这一切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你不知道是哪一件事情、哪一个态度让他变得偏执。有的时候你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孩子怎么会这样不可理喻?这是我的孩子吗?”
没错,这就是你的孩子,他就是反射你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把他变得更美。但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必须得由我们来完成。我们要尽可能的包容、理解,当出现问题时,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建立准确、清晰的概念。用积极美好的方法去解决,肯定和鼓励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和思想上真正自信强大的孩子。
因此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倡导呢,例如“小心,离他稍远一点让他碰不到你”,“是他不对,你如果平和地回应,他就会改变,”或者“你想个办法和他交朋友”。
其实在方法上儿童会自己用很美善地解决这种问题的,我们成人却往往犯错误。
回忆一下我们童年的成长经历: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难免会磕磕碰碰,当我们因摔倒而嚎啕的时候,带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会一边扶起我们,一边拍打把我们碰疼的桌角、地面以缓和我们难以平复的情绪。把责任都推卸到不会说话的桌子、椅子、地面上,自然地我们有了推卸责任的习惯。当事情发生时,我们的大脑是混沌的,我们甚至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不会去发现是什么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而总能找到对方的问题(无论对方是人是物都不重要,关键是与我无关)。
为了我们的后代不再走进这怪圈,作为他们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给他们更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