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写作不能照相式地描摹,似乎那样就没有思想。其实,照相也是有思想的。一幅照片,焦点在哪里,把什么东西放在中间,都说明了你的取舍,也就是主题和思想。只是有时候,有些感受是无意识的,你自己都说不清。你觉得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你,就去把它拍下来;至于是壮丽还是精致,是鲜艳还是柔和,你就找不到词来表达了。但你绝对是感受到了的,不然就不会把镜头对准它。
一幅照片的主题不明确,思想不清晰,往往是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没能将触动自己的东西抓住,二是没有足够的技巧将它表达出来。
感觉有些异样,却没有深想究竟是为什么,这是很多写作的人无法克服的瓶颈。有时候出于直感的创作也能产生好的作品,有时候却是必须有清晰的思考的。在摄影中,因为是瞬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直感的作用更加重要;而在写作中,汉字本身的形式感并非审美的对象,你所表达的东西,都必须经过读者的再创造;读者在复原你所描绘的对象时,必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所以,你所表达的和读者所接受的,实际上已经不是同一个东西。
我们的难处就在于,既要弄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又要让读者感受到的和你所要表达的尽可能一致。
要弄清自己真实的感受并非易事。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是在写他自己。所以,不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无法写出伟大作品的。心理学家在对常人进行心理分析时,常常会让他们随便画一幅画,或者写一段文字,就能从中看出很多秘密。为什么我们自己的秘密自己不能看出,反而被别人分析出来?因为我们内心存在很多障碍,有意无意地蒙蔽了自己。
看出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是一门极不易的功夫;而要将内心真实的思想表达出来,又是一门高难的技巧。
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借助文字写成的文章,在形式上并没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不像绘画,除非特殊情况下手稿才具有价值。文字作品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除了形象地描绘外,为了准确地传达出你的意思,让读者受到和你一样的感动,在描绘的时候,就必须要用暗示性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使读者在复原出你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还和你有类似的感受。这是非常困难的。
词不达意,可以说是一种普遍情况。而阅读时的再创造,更会将作者的本义修改得面目全非。所以,歧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越是含义丰富的作品,越有可能被曲解。譬如一篇寓言,作者的点题往往是作茧自缚,虽然总结得精彩,但却局限了它的光芒,使之不能四射,能量反而减损。事实上,一个经典的寓言,能引出多少不同的解读,谁也无法说清。
当然,读者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就像登山,有的人沿着前人所指的道路,顺利登顶;有的人却置路标于不顾,专门喜欢在荒野中探寻。只要你有足够丰富的内涵,只要你是一座真正的山,凡是奔你而来的,都会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