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认识到,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父母“狠”下心来,加强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敢于吃苦的坚定信念。
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男孩的天性让他们从襁褓期开始就不会像女孩一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但由于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很多富裕生活中成长的男孩都受不住挫折,依赖心理特别强。
但是,男孩将来不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责任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他们要面对学业、婚姻、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和人生课题。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顺境,更多的时候是逆境,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成败。所以,父母即使再富有,也要对儿子“穷”着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毁了儿子。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每人负重20公斤,匆匆地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按日本人的计划是100公里路程。
说来也巧,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脱落,给了他们偷懒的极好理由,他们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揉着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有个女孩的背包带子很结实,没有理由扔进马车,但很多男孩抢着帮她背,尽管如此,没走几里路,这个女孩就病倒了,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见到医生后女孩泪水不止,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躺在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
有一个矮小的日本男孩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背包他却不放,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向老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晚上7点,队伍到达了宿营地,孩子们支起帐篷,准备晚饭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做了米粥和菜,他们先请大人吃,然后自己才狼吞虎咽。中国孩子却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直到发现没有饭了,有些孩子向领队哭冤叫屈,但是没饭了,也只能饿着肚子。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赶来看望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高烧一天多,许多人认为他会将孙子接走。可是,他只是鼓励了孙子几句就乘车离去。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才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坏时,某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般地冲出艰难地带。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