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他们总是以充满赞叹的口吻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某某多聪明,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这样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小伙伴作为正面榜样会对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相当多的家长出于严重的攀比心理,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往往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牺牲品。
有研究显示,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随便比较,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当普遍。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比较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认识自己,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自己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的。二是确立目标,人都需要在与其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但是,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或者总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而这种肯定式的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亦是尤为重要的。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父母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既是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没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一味地羡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
红红与文文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学习成绩都比较出色,两位妈妈经常暗地里“攀比女儿”。6月底,学校举行期末考试,红红考了年级第一,文文却成绩平平。文文妈妈感到心里极不平衡,整天给女儿脸色看,还趁着放假给文文报了英语、数学、物理补习班,督促女儿提前学习初三的课程。其间她不断告诫女儿:“文文,你必须努力学习,一定要超过她们家的红红!”
从那以后,文文苦不堪言,三天两头就要被妈妈劈头盖脸骂一顿。有时候妈妈还不让她吃晚饭,把她关在小卧室里“闭门思过”。然而,文文的成绩并没有如妈妈所愿,反倒和红红越拉越远,个性越来越压抑,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一味地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教育便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可以说,爱攀比的妈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击孩子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来自心理上不断作出的自我肯定,缺乏自信的孩子最终会失去自信,导致一生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