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网微评】他写过数十本亲子书,其中很多妙趣横生的形象深植人心;他从小就感觉被父亲的手不停推动,不自觉地拼命去做个“模范生”,一直活在“成功焦虑”中;他在自己当了父亲后,全力纵容孩子,他试着为儿女建造的是充满梦想、快乐的彩色城堡,同时,又一生都在试图走出他父亲搭建的压抑城堡。他就是台湾小说家、电影编剧的小野先生。他和他父亲的教养方式南辕北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文/李翠卿)
------------------
小野:中国台湾小说家、电影编剧。原籍福建武平,生于台湾。毕业于台湾师大生物系。小野著作丰富也屡次获奖得到肯定,以散文为最多,而涵盖小说、童话、 电影剧本,作品至今合计逾一百部。《蛹之生》被选为“民国”60年代十本书之一。
高人一等与矮人一截
对小野来说,父爱,像是一座城堡,可以是固若金汤的保护屏障,也可以变成让人窒息的深牢大狱。
小野的父亲曾慨叹,自己是一个“被时代洪流埋没的天才”。
小野的父亲只有初中学历,他用来申请公家机关工作的大学文凭,其实是捡到的。他一直小心翼翼掩饰自己学历的真相,就连子女们也是多年之后才发现这个事实。虽然学历不高,但小野的父亲冰雪聪明,凭着自学,在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都颇有造诣。
但这一身才华,并不能让他免于失意或贫穷,心态总在自卑与自负之间来回冲撞着。印象中,父亲总是穿着一袭严肃的深蓝色中山装,在家人面前愤世嫉俗的大发不平之议,控诉社会黑暗、组织不公,他人升官发财都是因为逢迎拍马……他告诉五个孩子,做人要淡泊名利、穷当益坚。
因为怀才不遇,父亲把所有的期待都托付在儿女身上。他曾在小野的日记本首页写下这样的序言:“当这个国家社会不需要我时,我就专心做两件事。第一是充实自己,当个姜太公;第二是教育子女。”
虽自许要做“姜太公”,但却无法做到愿者上钩、随遇而安。他一直灌输孩子们“竞争”的意识,他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拳击,不是你赢就是我赢,不是打败人,就是被人打败。”他要求孩子写日记,并详加批阅,而且还鼓励孩子列出假想敌。比如说,如果考试考第二名,那个第一名的就是“敌人”,“我们姐弟们的日记本总是充满了‘打败敌人’的味道。”
小野身为长子,父亲对他期盼更深,也就更加严格。小野十一岁时,父亲开始指导他读世界名著,虽然家里穷,但父亲仍舍得花钱买二手名著给儿子看,并要求他详细写下读书进度,详细到第几页的第几行,甚至还统计阅读字数。如同批阅日记般,父亲也会在他的读书心得旁写下眉批。
父亲深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他眼中,一切吃喝玩乐都是坏事。小野曾在日记上写去看电影的事情,父亲看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回应痛骂小野,并留下严厉结语,“正经事你毫不在意,老是想吃、想玩,无耻之至。”
有一次小野考了全年级第一名,他在日记上写道,“我终于荣获了全学年第一名”,父亲虽然嘉勉了几句,但仍在日记上眉批曰,“‘光荣’不能由自己说,‘终于’更是夹带一丝狂傲之气……”大笔一挥在“终于荣获”四字旁打叉,改成“侥幸名列”。
小野当年在拍电影时,剧组需要一些民国五十年的老东西,小野便把小时候的旧日记拿来。导演吴念真翻看着这些满是密密麻麻眉批的日记,半晌,悲悯的对小野说,“你好可怜,我终于懂你为什么会这么压抑。”
小野的父亲简直把小野当成人生未竟志业的投射对象,当成另一个自己:小野的成功与失败,就是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一向功课很好的小野,高中联考却考砸了,只考上成功高中夜间部(第六志愿),父亲闻讯后崩溃痛哭,伤心欲绝跪倒在儿子面前,失神喃喃念着,“你完了、你完了……”小野说,父亲从不是那种会动粗的爸爸,“但他会用铺天盖地的哀伤与眼泪,让你觉得你对不起他,这种感觉,比被打还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