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周没大便,一使劲就疼得哭,全家一起陪着哭!”读者王女士向记者倾诉近日的苦闷。不少家庭在为家里的便秘宝宝发愁。专家提醒,常常便秘的孩子要尽量少使用助排便的药物,最好通过调整食谱的方法来自然调节。
母乳喂养便秘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黄建平表示,对低月龄的新生宝宝来说,其消化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排便还是一种反射现象,和大人们的排便原因不同,常常要大便积多,直肠壁的神经感受到膨胀压力才能反射性地解出。所以,新生儿几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如果性状正常就不用担心。而一两岁的宝宝,则可能因为缺水、辅食添加不科学、营养素过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等原因导致便秘。
解决便秘,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不仅水分的比例适当,而且还含有低聚糖,能促进胃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可以降低宝宝便秘的几率。
从宝宝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这时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能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此外,还可以按摩宝宝腹部或肛门处,帮宝宝形成条件反射。
饮食调节比药强
新生宝宝发生便秘时,要先排除是否是先天性的“巨结肠”等疾病因素,4-6个月以上的可以添加一些奶糕、米粉等辅食,或菜泥、果泥,促进肠道蠕动。
大一点的如一两岁的宝宝饮食上要注意不要过于高蛋白、高肉类,要合理搭配,并帮宝宝养成定时去厕所的习惯。
开塞露、肥皂条偶尔使用一下没有大碍,但不主张常用,以免产生依赖性,也不可滥用导泻药。经常服用导泻药,会使肠道功能失调,加重便秘。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长期严重便秘,则最好去医院就医,不要随意自行选择各种办法,以免方法不慎反而加重宝宝的肠道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