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科学本质
古今中外流行的胎教,无论是民间一些家庭的实践,还是某些科研部门的专题研究,至今未见有科学地论证了在胎教实践中胎儿有了学习的表现。尽管胎儿医学的研究发现胎龄到四个月时,胎儿皮肤对冷刺激有了反应,五个月对温热有了反应,七个月对疼痛刺激有了反应,六个月有了嗅觉及七个月有了视觉和对噪声有了厌烦动作。然而,所有这些仅仅是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初步建立。还不能形成知觉,更没有产生思维及意识的神经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与社会环境的条件。而学习的本质是大脑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由生物遗传得到的)基础上,由外界给予的信号(生理学称第二信号,如声音或视觉的刺激信号)与引起非条件反射的信号(生理学称第一信号)相结合,共同反复地作用于大脑建立起来的。
妈咪不得不知的胎教科学本质
胎儿生长到六个月后,虽然有了各种感觉,但受环境限制而不能看到外界的事物,无法建立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条件反射。因此,把向胎儿输送声音的或光线的,及对肢体触摸的刺激活动,认为是早期教育不仅缺乏生理学及心理学根据,而且误导人们忽略对胎儿大脑发育中的保护,甚至在不懂医学和心理学的情况下,制作出一些违背正处在发育中的胎儿听觉神经,或听觉器官的安全要求的,含有声压很强的高频声波的"胎教音乐",用传声器直接向宫内传送给胎儿听。
给六个月以后的胎儿输送听觉的,或视觉的(光线)及肢体触摸的刺激,以适度的上述刺激诱导相关的神经通路,和中枢部位的神经锥体细胞增长更多的树突,以促进它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脉冲的"突触"联系。使大脑的与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网络更丰富,有益于出生后的智力开发。这实质上是在产前对胎儿的大脑生长发育的一种来自于环境的促进, 它和在胎儿大脑细胞生长的剧增期所给予的营养促进,共同构成了"产前胎儿大脑发育促进"的内容。 以环境促进为其科学本质的胎教,是建立在以下有关的,行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的。
首先,从神经分子生物学角度的一些科学研究,证实了学习的本质,是信息在大脑的储存过程,而记忆则是从大脑的信息储存中提取。自舍林通(Sherrington)1940年开始,许多研究证明了长期记忆,被编码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锥体细胞)的连接性上,并非在大分子特别是RNA上。长期记忆的结构基础,在于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的改变(而非全脑的解剖上的改变),即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的改变(突触的增生、肥大、伸出附加突触或退行性变)。强烈的限定的突触活动,可增加突触的功效,反复多次的刺激可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增高6倍,突触后电位活动中的突触反应,可持续数秒钟。这被认为是学习或记忆的可变突触效应。如海马的颗粒细胞的树突棘,参与构成的"棘突触"就是高度可变的,显示延长的电位,被认为是记忆过程中的生理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