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怀孕后,我们第一次跟B超打交道并不是在妇产科,而是牙科。妊娠第5周时,连哄带骗的把患有牙医恐惧症的“领导”拉去洗牙,结果被牙医告知洗牙机产生的超声可能对胎儿有害,“领导”一脸的劫后余生。后来在产科做过B超,乐呵呵地拿着孩子的第一张照片给准姥姥看,她老人家一个冷脸:“照坏了孩子可咋办!”
B超会“超”坏胎儿吗?
B超之前有“A超”
1880年,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和哥哥雅克共同发现给某些晶体施加一定的外力,它就会产生电荷,这就是压电效应。现在最感谢这个伟大发现的要数广大的烟民了,一次性打火机就是靠它来点火的。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过程可逆。1917年,居里夫人的“情人”郎之万利用这个过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稳定的超声波发生装置——郎之万换能振子。他也是第一个发现超声波潜在的医学功用的人。上世纪20年代初,他发现把手放进装了超声波发生器的水缸里时会有刺痛感。这种刺痛感是由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cavitation)产生的。简单来说,超声波会激发液体里的小气泡迅速膨胀破裂继而再次产生。这些小气泡破裂时,可以产生几千摄氏度甚至更高的高温和巨大的压强——当然这个效应的作用范围非常有限。这也是超声波洗牙机、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体外碎石乃至超声波诱发核聚变的原理。
真正把超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还要等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奥地利、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的努力,超声诊断仪终于投入实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超声检查逐渐成为了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与X射线检查相比,它几乎没有副作用;与核磁共振相比,它费用更加低廉。上世纪50年代末,超声检查被用于产科。在此之前,产科大夫通常只能靠听诊和触诊了解胎儿在子宫中的情况,而超声波为他们揭开了一扇窗。
最初用于检查的超声仪器叫做“A超”,也就是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这种仪器只能探测一条线的状况,并且反应给医生的是类似心电图那样的波形,非常不直观。后来出现的B超,也就是辉度调制型(brightness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就直观多了。它把超声回波的强弱用光点的亮度体现出来,并且可以一扫一大片,形成一幅二维图像。把若干幅二维图像叠加在一起就是三维B超。有了B超,人们第一次在不打扰胎儿的情况下看到了人类300天的“生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