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的症状

婴儿脐疝的症状

脐疝的相关知识

定义与发病率

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在未成熟儿中发病率显著增加。

形成原因

  1. 胎儿期,脐环下半部通过脐动脉和脐尿管,上部通过脐静脉;婴儿出生后,这些管道闭塞变成纤维索,与脐带脱落后的瘢痕性皮肤愈合。
  2. 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及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
  3. 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促使腹腔内容物经未愈合的脐环外突。

临床表现

  1. 婴儿出生后脐部呈半圆形肿物隆起,大多如拇指头大小,质软,下半可见脐痕。
  2. 肿物在患儿哭闹或用力时增大,安静休息或用手挤压时缩小或消失。
  3. 用手还纳疝内容物后可触及疝环,疝环直径多小于2.0cm。
  4. 突出的内脏多为大网膜或小肠,囊壁与其内容之间一般无粘连。
  5. 肿物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顶端有脐痕,可复性,哭闹等时饱满增大、触之较坚实,安静或按压时缩小或回纳腹腔,伴有肠鸣音,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松弛皮肤皱褶。
  6. 肿物较大时,孩子哭闹腹压增高,外表皮肤发亮显得较薄。

分类

临床上分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

治疗与预后

  1. 大部分孩子脐疝在6个月会痊愈,绝大部分在1岁之前自行痊愈,此阶段主张保守治疗。
  2. 脐疝带是常用治疗方法,可预防脐疝内的肠管坎顿,减轻腹壁张力,促进脐疝愈合。
  3. 多数在2岁内可随发育腹壁增强自愈,如超过2岁脐疝仍未自愈,应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脐疝是一种常见的发育缺陷,多数可自愈,在不同阶段有相应的治疗方式。

参考权威站点来源:医学专业教材及临床研究资料(暂未提供具体链接)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知识
相关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