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妈后才懂,“玩中学”是娃早教的黄金钥匙
作为一个两岁娃的妈,从新手时的焦虑到现在的从容,我越来越明白:早教不是把娃按在书桌前认数字,而是在日常的玩闹里,悄悄把认知、精细动作、逻辑思维都“种”进他小脑瓜里。
就像我家崽最近痴迷的My First Book蒙氏布书,简直是“玩中学”的教科书级选手。记得第一次给他时,他小手揪着布书上的小辫子来回摆弄,我才惊觉——这看似简单的“编辫子”游戏,其实是在锻炼他的手指精细动作,要知道,手指灵活度可是未来握笔写字的基础呢。
日常带他在小区玩,他也总背着那个恐龙造型的布书背包,跟小邻居们分享布书里的“小秘密”:把三角形粘到对应的位置,扣上蓝色小包包的按扣,系鞋带的仿真设计更是让他乐此不疲。有次在公园长椅上,他专注地研究布书里的“苹果树”,把红色圆片一个个“摘”下来又放回去,旁边的奶奶忍不住问:“这书咋这么魔力?”我笑着解释:“这就是蒙氏教育里的‘感官探索’,让他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形状、颜色和因果关系呢。”
在家里,这布书更是成了“哄娃神器”+“早教工具”。我做饭时,他自己坐在小桌前,把布书里的形状贴来贴去,嘴里嘟囔着“三角形、圆形……”;睡前我们一起“读”布书,他会指着布书上的小鞋子,回忆白天出门穿鞋的场景,语言表达能力就在这样的日常互动里慢慢提升。
当妈这两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他在玩布书时,眼睛里的光和不断冒出的“为什么”。原来好的早教玩具,是能让娃在重复的玩耍中,悄悄完成认知的进阶——从认识颜色形状,到理解生活技能,再到逻辑思维的萌芽,这一本布书,就像一个微型的“生活小课堂”
现在每次带他出门,别的妈妈问我娃咋这么专注又爱探索,我都会推荐这本布书。它让我明白,所谓“鸡娃”不如“激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把早教变成日常里的“玩闹”,才是给娃最好的成长礼物呀。
来自杭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