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穿上“肺炎铠甲”!世界肺炎日,听儿科主任讲关键的防护


近期,秋风一起,门诊里咳嗽、发烧的小病号就明显多了起来。恰逢世界肺炎日,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提醒:除了流感,我们更要警惕隐藏的“健康杀手”——肺炎球菌。不少细心的妈妈会问:“有什么办法能帮宝宝稳稳度过这个冬天?” 答案之一,就是为宝宝筑起一道关键的免疫防线——肺炎球菌疫苗。
这个“儿童健康元凶”,危害比感冒大得多
首先要认清一个“敌人”:肺炎球菌。它可不是一种只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而是一种可能够引发一系列侵袭性疾病的细菌。
在儿科,它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 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很多宝宝半夜因耳痛哭醒,可能罹患了急性中耳炎(Acute otitis media,AOM)。权威文献显示,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是全球范围内儿童细菌性急性中耳炎最常见的病原体[1];
- 肺炎的“主犯”: 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中,肺炎球菌是首要的细菌性病因[2]。;
- 重症“推手”: 当细菌侵入血液,可能引发菌血症,更严重的可能导致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同时留下后遗症的风险也很高。
更让人头疼的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球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这意味着,一旦宝宝被感染,常用的抗生素可能会效果不佳,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治疗更加困难,宝宝也更受罪。所以,我们的策略必须是 “防”远大于“治”,这时,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实用攻略:肺炎疫苗三要素——时间、年龄与疫苗选择
知道了为什么要防,接下来就是怎么防。接种疫苗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之一。那宝宝多大、什么时间接种,选择什么样的疫苗呢?
1. 最佳时间:抢占“黄金窗口期”
肺炎疫苗什么时候打最合适?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肺炎球菌感染虽然在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秋冬季(通常界定为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确实呈现高发态势[3],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等待”那个时节再去接种。
核心区别:我们必须将细菌性疫苗(如肺炎疫苗)与季节性病毒疫苗(如流感疫苗)区分开。肺炎球菌全年均可导致感染,其接种策略的关键是“尽早启动,全程覆盖”。
真正的“黄金窗口期”是指婴幼儿的起始接种月龄。尽早启动免疫程序,才能确保宝宝在进入感染高风险年龄段(尤其是6月龄至2岁)前,及时建立起主动免疫屏障。对于任何尚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宝宝,都应尽快按照接种程序进行(补)种,而不是等待特定季节。
这背后有明确的免疫学原理:接种疫苗后,机体需要一定时间(通常为2~4周)来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特异性抗体[4]。
因此,“及时”比“择时”更重要。遵循免疫程序按时接种,才能让宝宝的免疫系统在面对肺炎球菌侵袭时“严阵以待”。如果等到疾病高发季节或身边出现病例时再行动,宝宝可能因尚未建立起有效免疫而错失保护时机。
2. 适用年龄:抓住“关键保护期”
那么,哪些宝宝最需要呢?
重点保护对象: 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肺炎球菌侵袭风险更高的人群,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接种的重点人群。标准接种程序:

请妈妈们务必按照这个程序及时接种安排接种时间,可尽早接种,为宝宝建立起早期的免疫屏障。
那大宝宝要补种吗? 对于之前没有按程序接种,或者错过2月龄接种时间的宝宝,同样强烈建议进行补种。可参照以下年龄段的程序进行补种,从而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 7-11月龄: 实施3剂程序(基础2剂,间隔2个月;12-15月龄加强1剂,与基础第2剂至少间隔2个月)。
- 12-23月龄: 实施2剂程序(间隔2个月)。
- 2-5岁: 实施1剂程序。
注意: 具体的接种方案和时间安排,应以临床医师根据儿童健康状况进行的专业评估和建议为准。
3. 如何选择疫苗产品:从“有”到“优”的科学升级
这是目前妈妈们关心,也容易困惑的一点。市面上有不同价次的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我们该如何为宝宝选择?作为医生,我建议家长们的思路可以从“有没有保护”升级到“有没有更优的保护”。
在选择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看点一:精准性
疫苗的设计讲究“精准防控”。通过长期监测发现,在中国,有几个血清型的肺炎球菌(如 19F, 19A, 7F, 3型)为主要流行,导致的疾病负担最重。因此,新一代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专门针对这几个重点目标进行了保护升级。可以说,它能为中国宝宝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定制化防护。
看点二:技术先进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结合疫苗需要用一个“载体蛋白”(好比快递车)把“抗原”(货物)“一起快递”给免疫系统,才能激起更优免疫反应。
传统疫苗多用单一载体,就好比所有货物(所有血清型的抗原)都试图挤上同一条“高速公路”(同一种载体蛋白)。当这条路(载体)过度使用时——例如短期内接种了多种使用相同载体的疫苗,或疫苗本身包含的血清型过多——就可能发生“交通堵塞”。
这种“堵塞”,即机体对“快递车”本身的反应,反而干扰(免疫干扰)了对“货物”(抗原)的反应,“送货效率”大打折扣[5]。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已有采用了“双载体”组合策略的新一代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这种技术不再依赖单一“高速公路”,而是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载体蛋白(例如CRM197和TT),就像修建了两条互不干扰的高速公路[6]。它将不同的抗原“货物”分配给两条“线路”运输。
这种设计能有效避免单一载体过量可能引发的免疫干扰风险,让针对不同血清型的免疫应答更充分、更均衡,从而整体上提升疫苗的免疫原性,让保护效果更稳固[6-7]。
看点三:安全性
任何疫苗,安全都是基石。基于精准设计和技术革新,这些升级后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为实现更优保护的同时,也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可以优先考虑。
在婴幼儿免疫系统尚在发育、对肺炎球菌抵抗力最弱的时期,为宝宝及时接种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无疑是给宝宝穿上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健康铠甲”,这对于宝宝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7): 484-486.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9, 57(4): 252-263.
[3] 殷建, 舒赛男, 姚开虎. 肺炎球菌性疾病的季节性与病毒共感染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 2021, 48(12): 2275-2279.
[4] 陆权, 钱素云, 尚云晓, 等.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 35(10): 761-768.
[5] 张丽, 李婧一, 董关萍, 等. 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载体蛋白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21, 34(7): 872-876.
[6] Liang, Q. et al. (2024).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using a dual-carrier (CRM197 and TT) approac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in healthy Chinese infants." Published in Vaccine Journal. DOI: 10.1016/j.vaccine.2024.01.012。
[7]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CRM197/破伤风类毒素)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