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盘点昆明儿科医院省级到社区医院

看病多了点儿,忍不住吐糟一下各家医院,各位美妈们也请分享一下,哪有好的医生推荐。自己百度了一下这几种药,依托红霉素是抑菌剂,大剂量才能杀菌,按说明书上我儿子可以一次一支,一天3次,但按此方法服药后效果却不大明显。

吐槽第一站:儿童医院

作为家长,我一直认为儿童医院在儿科领域具有权威性。然而,最近的一次就诊经历让我对这一认知产生了疑问。年前,我的儿子出现了咳嗽症状,在家观察了两天后,发现痰液增多且晚上开始发烧。于是,我决定带他去儿童医院就诊,并挂了一个专家号。

接诊医生是吴玉芹,她通过听诊和简单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医生并未要求验血,而是直接开了以下几种药物:

此外,医生还建议进行为期三天的雾化治疗。当时,我对医生的态度和诊疗方案感到满意。然而,三天后停药时,孩子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在第二天出现了更严重的发烧症状。

为了弄清楚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药物的说明书,并发现了一些疑点: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对儿童医院的诊疗产生疑问。回想起第一次带孩子去儿童医院就诊时,那位所谓的“消化道专家”同样让我感到失望。当时,孩子只是攒肚(婴儿正常的肠胃发育现象),但医生并未说明真相,而是开了一些药,并建议我到医院旁边的药房购买一款名为“多补达膳食纤维”的产品,其价格比市面上同类产品贵了很多。

这些经历让我对儿童医院的“专家号”产生了疑问:这些医生是否真的具备专家的水平?他们的诊疗是否完全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通过以上经历,我深刻意识到,即使是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号,也需要家长保持理性和警惕。了解药物信息、关注医生的诊疗逻辑,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查看全文

吐槽第二站:延安医院

2023年1月28日下午,我的儿子因咳嗽加重,考虑到可能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我们选择了前往延安医院挂号就诊。由于医院距离较近且设施较为完善,我们希望能尽快确诊并得到有效治疗。

当天挂了专家号,接诊的是一位主任医师(根据记忆,可能是汪衍医生)。医生通过听诊后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并建议立即住院治疗。然而,由于医院床位紧张,医生表示需要先去住院部登记排队,等待床位空出。

医生开具了两天的针剂治疗方案,同时配了中药和西药各一盒用于止咳,但这两种药需要自行前往外部药房购买,且无法开具可报销的处方。

医生多次强调住院的重要性,但家属认为肺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完全可以通过门诊治疗解决。此外,春节临近,住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受到质疑。

此次就诊经历让我们感到失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延安医院在此次诊疗中暴露出医护操作失误、沟通不足等问题,希望医院能够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优化患者体验。

由于本文为个人就诊经历分享,未引用外部权威数据或链接。

查看全文

吐槽第三站:云大医院

孩子在延安医院因咳嗽就诊,医生诊断后开具了止咳药。用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家长仍对病情存疑,决定进一步寻求更权威的医疗建议。

第二天,家长带孩子前往云大医院挂了专家号。医生查看了病历并听诊后表示前次开的止咳药是对症的,并建议再配三天头孢克洛巩固治疗。如果咳嗽停止则可停药,若症状持续则需复诊。同时,医生提醒注意孩子的保暖措施。经过这次诊疗,所谓的“肺炎”问题得以解决。

不久后,孩子出现眼睛发炎的症状,家长再次带孩子前往云大医院。然而由于下午没有专家号,接诊医生表示此类问题应挂眼科号,并暂时开具了消炎药作为应对。如果药物无效,建议次日到眼科进行进一步诊断。家长对儿科的诊疗范围产生了疑惑。

天气变化后,孩子再次发烧,但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食欲下降。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因下午没有专家号,由普通医生接诊。医生通过测量体温和简单听诊后判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并开具了药物。

家长质疑诊断依据,提出孩子没有流鼻涕或咳嗽等典型症状,怀疑可能是积食引起的发热。医生解释发热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拉肚子、流鼻涕等,但未能提供更具体的分析。

家长进一步询问感冒是病毒性还是细菌性,医生建议验血确认。验血结果显示为细菌感染,随后换了一位年轻医生诊断。医生建议继续服用家中现有的消炎药即可。

孩子连续服用了5天头孢克洛后,家长带孩子到社区医院复查血液,结果显示感染已消除。家长决定在当天结束后停止用药。

通过合理诊断和科学用药,孩子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但家长在就诊过程中需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查看全文

吐槽社区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冒是非常常见的情况。许多妈妈在面对孩子生病时,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然而,带孩子去医院的经历有时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当医生开出过多的药物时,家长们往往会陷入困惑。

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历:孩子因为小感冒去医院检查,医生在验血后开了5种药物。然而,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是病毒感染,这位妈妈判断无需使用这些药物,最终孩子在未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自行康复。

作为家长,尤其是妈妈,面对孩子生病时,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还需要在医疗决策中保持理性。然而,非专业背景的家长在面对医生时,常常感到无助甚至需要“斗智斗勇”。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许多妈妈开始主动学习医学知识,逐渐成为“半个儿科医生”。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们对医疗服务信任不足的现状,以及他们希望为孩子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照顾的迫切心情。

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少生病、少用药。希望通过科学的医疗知识和理性的判断,家长们能够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健康。

本文资料来源于昆明妈妈网,原文链接如下: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