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的一种类型,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因为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不过,如果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那么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痊愈的。

什么是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脑膜和脊膜。该疾病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通常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至1年内发病,1至3岁儿童为高发人群。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为3至6周,从起病到死亡可能非常迅速。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之前,其死亡率接近100%。目前,尽管医疗水平有所提升,但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依然较高。

自我国普遍推广卡介苗接种和实施结核病防治以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显著下降,预后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关键,大多数病例在早期干预下可完全康复。

尽管如此,只要及时发现并治疗,患者仍然有较高的治愈可能性。

许多家长担心结核性脑膜炎是否具有传染性。需要明确的是,结核性脑膜炎本身并不会传染,家长们可以放心。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效果的关键,家长们应重视儿童的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

查看全文

结核性脑膜炎病因是什么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该病是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后,在软脑膜下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这些部位复制。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如年老、免疫抑制等)或病灶内的结核菌被激活时,结核菌可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最终引发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通常是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北京儿童医院在1964年至1977年间的研究显示,在11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诊断为粟粒型肺结核的比例为44.2%。此外,在152例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解剖中,有94%的患者存在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其中:

结核杆菌在原发结核病形成时,可经血行播散至脑膜、脑实质或脊髓内,形成隐匿的结核病灶(如结核结节或结核瘤)。当这些病灶破溃时,结核菌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结核性炎症。此外,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与机体对结核杆菌的高度过敏性密切相关。

结核性脑膜炎属于继发性结核病,因此在诊断时应重视查找原发病灶。然而,在某些病例中,原发病灶可能已愈合或无法找到,这种情况下应提高警惕,以避免误诊。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发生与全身性结核病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查看全文

结核性脑膜炎症状是什么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通常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病程。其症状轻重不一,早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在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经历10~20天的前驱症状,包括: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如果早期未能及时治疗,通常在发病4~8周后,可能出现以下脑实质损害症状:

颅底炎性渗出物可能刺激、粘连或压迫脑神经,导致以下症状:

老年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的炎性反应,导致脑脊液生成增多和吸收下降,从而形成交通性脑积水。晚期可能因蛛网膜和脉络丛粘连导致梗阻性脑积水,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了解其症状特点和病理机制,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查看全文

结核性脑膜炎检查及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检查方法、诊断依据及相关注意事项。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出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但由于症状可能不典型,医生的经验至关重要。患者若出现午后低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如果医生建议进行腰椎穿刺以获取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查,建议患者配合,因为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手段,其诊断意义甚至超过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依赖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分析,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查看全文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及预防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其治疗原则、常用药物、辅助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遵循以下原则:

以下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抗结核药物及其特点:

用于减轻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适用于伴有局灶性神经体征或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

适用于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早期椎管梗阻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但需慎用于脑脊液压力较高者。

颅内压增高者可使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同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两年时间。抗结核药物用量较治疗肺结核更大,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

以下措施可有效预防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虽然严重,但通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治愈。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以确保疗效。

本文参考了以下权威中文站点的信息: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