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黄疸是常见的疾病,而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生长发育较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除了母乳性黄疸,还有其它类型的黄疸。不同类型的黄疸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不少爱宝心切的妈妈会问: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答案尽在妈妈网百科。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大约有60%的孩子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一症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生理性黄疸不必过于担心,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几种: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其中,母乳性黄疸是指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这成了菜鸟妈妈们的难题。

母乳性黄疸虽然持续时间长,可达1到2个月,但是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发育及食欲无异常,安静无烦躁,这样的黄疸称之为母乳性黄疸。如果妈妈不放心,可以暂时停喂母乳24到48小时,黄疸会明显减轻,再进行哺喂时,黄疸可能再现,但是较前要轻,用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病理性黄疸。

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查看全文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是婴儿天然的营养食物,对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强健体质等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有经验的妈妈们都知道,在母乳喂养期间,婴儿很容易会患上一种叫做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黄疸疾病。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母乳喂养所引起的黄疸。这种情况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不过宝宝的身体健康完全没有收到影响。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正常足月的婴儿,母乳性黄疸情况会在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以持续2-3周,以母乳为主的宝宝,则会持续1-2个月,这是因为婴儿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情况。

经了解,大约有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不过,宝爸宝妈们可以放心的是,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发育和成长不会有任何影响,只是在母乳喂养期间肤色会偏黄一些。所以宝妈们可以放心地按照母乳喂养需求,继续给宝宝喂养母乳。

查看全文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原因是什么?据了解,目前医学上对造成母乳性黄疸的原因暂时还不是很清楚,但医学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出现,是因为宝宝在喝下母乳后,身体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从而出现宝宝在母乳喂养期间肤色偏黄的情况。也有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别高,使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于是,宝宝便出现了黄疸并持续不退。

支持以上两种说法的专家,具体推测出以下三大原因: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查看全文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主要可以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两种类型。早发性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迟发性一般是在出生后7-14出现,具体的情况都是逐渐加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0-30mg/dl,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可持续2-3周,然后缓慢下降,3-12周逐渐恢复正常水平。那么母乳性黄疸症状有哪些?

1、最明显的是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宝宝肤色会偏黄、眼白也会泛黄。不过母乳性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2、宝宝身体情况一般都良好。宝宝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3、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查看全文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约有50%,一般会自动消退。然而,随着母乳喂养率上升,母乳性黄疸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据统计,母乳性黄疸可占到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20%以上,母乳性黄疸一般可持续2~3个月。那么,黄疸一直不消退,怎么办呢?

1、光疗:蓝光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对于已经确诊的母乳性黄疸足月儿,如果血清胆红素实在太高,超过220μmol/L的绝对峰值,可先通过光疗把峰值降下来。

研究发现,波长425~475nm的蓝光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会被转化并通过尿和胆汁排出体外。将宝宝置于光箱前应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并要注意给小儿补充水分以防脱水。一般应连续照24小时,或间隔照10小时,歇半天后再继续照,疗程为两到三天。

而症状不太严重的小儿,每天多晒晒太阳也可以退黄,因为阳光中也有蓝光存在。但晒太阳时不能隔着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温度超过30℃,可考虑让小儿裸体晒,让皮肤尽情接触日光中的蓝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喂养:母乳喂养应少量多次

另外,是否应该减少甚至停止母乳喂养的问题呢?虽然停喂母乳后黄疸会明显消退,但母乳为小婴儿最理想的食品,还是不要随便断掉奶,也无需过早采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喂养方法。除非血清胆红素的值实在太高,才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三五天。

在此期间,妈妈应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儿黄疸减轻后仍应继续哺乳。此后,即使症状出现反复,也不主张多次断奶,但可适当考虑改变喂养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喂养法,并适当给孩子多喝点水。一般来说,随着小儿的月龄增高,母乳性的黄疸可逐渐消退,且不会对婴儿的健康发育造成大的影响。

不过,妈网百科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暂停母乳喂养的期间,妈妈应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以便确认是正常的黄疸情况后继续母乳喂养。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母乳性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都不会带来影响,所以新妈们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查看全文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经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宝宝在母乳喂养期间都会出现母乳性黄疸情况,大约有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如果准妈们想要减少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有关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的内容或许会对你有用。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1、妈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2、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能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3、坚持多次少量喂奶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4、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5、宝宝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