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后天性心脏病,其特征为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间质炎症和纤维变性,可能伴随心肌溶解或坏死。部分患儿起病隐匿,病程迁延不愈,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预后较差。
近年来,全国各地报告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有所增加,但大多数为轻型病例,重症病例较为少见。由于病情轻重不一,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死亡。家长普遍担心感冒后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并进一步发展为慢性心肌炎或其他更严重的心脏疾病。
多种病毒均可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B1~6型(CVB1~6型)。此外,研究表明腺病毒也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易变性。轻型病例:症状可能不明显,常被忽视。重型病例: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仍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病情多变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尤其在新生儿中表现为多种非特异性症状。根据临床观察,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可能以腹泻、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为主,或者突然起病,症状复杂且涉及多个脏器。
以下是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比例(根据Cherry统计的45例数据):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可能表现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或心室壁呈瘤样改变。这些影像学特征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较差,且具有一定的流行倾向。自1956年首次报道柯萨奇B病毒引起的新生儿心肌炎流行以来,全球范围内多次出现类似病例。
以下为部分历史流行案例: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特征以心肌炎症和坏死为主,常伴有多脏器损害。这些表现与重症败血症的临床症状类似,需加以鉴别。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早期识别和干预,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群体中。其发病机制复杂,通常与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相关。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占病例的95%以上。以下是常见的致病病毒:
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与所感染病毒的致病力及患儿的易感性密切相关。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免疫机制和自由基损伤。
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主要由细胞免疫机制主导,病毒的局部作用次之。以下是免疫机制的具体过程:
此外,不同个体对同一病毒的反应程度不同,可能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
氧自由基是具有奇数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出现心脏症状时,大多数受感染的心肌已无法分离出病毒。这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伤主要由免疫机制介导,而病毒感染仅是免疫反应的启动因素。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和氧自由基损伤等多种因素。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和综合的治疗。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急性期,患者应至少卧床休息至体温恢复正常后3~4周,以减少心脏负担和耗氧量。如果患者出现心脏扩大或并发心力衰竭,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心影缩小后再逐步恢复活动。
对于烦躁不安、心前区疼痛、皮肤痛或肌肉痛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如苯巴比妥或阿司匹林。必要时可注射吗啡以缓解症状。
如出现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由于心肌炎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极为敏感,易中毒,推荐使用速效、速排的制剂,如毛花苷C或地高辛,剂量为有效量的1/2~1/3。在急性心力衰竭控制后应停药。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可长期使用小剂量维持治疗,直到症状明显改善。此外,使用利尿药时需注意补钾,以防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对于心力衰竭或末梢循环衰竭未能控制,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尝试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推荐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天5~10mg/kg)或地塞米松(0.3~0.6mg/kg)。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口服泼尼松(1~2mg/kg每天),1~2周后逐渐减量。然而,在感染早期一般不宜使用激素,以免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力。
在欧美和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泼尼松(强的松)联合或不联合硫唑嘌呤被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一般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重症患者。然而,治愈率仅为3.17%,好转率和痊愈率为42.9%,死亡及恶化率为38.1%。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全身感染,因此需谨慎使用。
维生素C可促进心肌病变的恢复、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并纠正心源性休克。推荐剂量为100~200mg/(kg·次),加入5%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注射,每日1次,急性期疗程为4周。
三磷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和泛癸利酮等药物可用于改善心肌代谢。推荐每日肌注或静脉缓滴极化液。
心肝宝可直接作用于心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同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推荐剂量为5岁以上儿童4粒/次、每日3次;5岁以下儿童3粒/次、每日3次。通常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单独使用效果有限。
急性重症心肌炎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需紧急抢救:
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使用镇静药;如有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综合干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合理的饮食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饮食原则和建议。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需要调补气血,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为主。推荐选择如莲子、大枣、山药、桂圆、甲鱼等食材。
患儿应少量多餐,尤其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肌负担。黄梅天气时,症状可能更加明显,可以尝试如沙参加玫瑰花、老鸭汤等食疗。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推荐一些食疗方法,如黄芪加红枣、百合加玉米须、莲子猪心汤等。
急性期应禁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和辣椒。同时,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
心肌炎患者应尽量保持大便通畅,可以通过多摄入粗纤维食物来改善肠道功能。
心肌炎患者在饮食上没有严格的忌口,但应根据身体状况逐步进行温补。温补食物包括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等。这类食物有助于体弱多病、怕冷的患者增强体质。此外,患有心肌炎或冠心病的患者可适量服用人参粉,以安神强心、降压通脉。
合理的饮食是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康复的重要保障,家长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渐入深秋,天气逐渐转凉,家有宝宝的家长,生怕宝宝会冷,各种棉衣、棉裤等厚衣服轮番上阵,晚上睡觉时也会 ...
婴儿捂热综合症也被叫做婴儿蒙被综合症,每年的冬季是此病的高发季节。一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最 ...
婴儿出生时,父母会对婴儿的照顾格外用心,这时就会特别的关注孩子是否冷了,热了。只要天气着凉,父母就会 ...
宝宝出急疹,最担心的莫过于是妈妈了。看着宝宝的皮肤上面出现了细小、粉红色斑点状的皮疹,还有高热的症状 ...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没有听说过隐睾这个名词,但其实,隐睾在宝宝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那么隐睾手术 ...
上火这两个字在咱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不仅大人会上火,就连小孩子有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上火的症状。 ...
每个宝宝都是父母的宝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开心快乐,健康的成长,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给宝宝。尤 ...
许多家长对宝宝想要吃什么总是有求必应,其实喂养宝宝,若不注意,宝宝很容易就会消化不良。宝宝消化不良也 ...
宝宝还小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拉肚子的问题,一旦宝宝拉肚子,不仅仅他很难受,作为父母还会特别的担心,也需 ...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白念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这种疾病是由白念球菌引起的,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 ...
BB身子娇弱,感冒、发烧、喉咙发炎这些讨人厌的疾病总是不定时地刷存在感!相信粑粑麻麻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 ...
近期,朋友圈疯传一段题为《有幼童的家长注意了!这种情况三五分钟就没命了!》的视频,视频里提到年幼的宝 ...
冬天,很多妈妈都遇到酱紫的情况:某一天早上就是突然起床突然发现自家的宝宝嘴巴里长了很多白色斑点,且很 ...
“宝宝一声吼,妈妈抖三抖!”宝宝哭闹时抱起TA晃来晃去,应该是妈妈们最常见的哄娃方式,但主播最近被一条 ...
当宝宝开始学走路时,妈妈为什么会花很大的心思去挑选一双合适的鞋子给宝宝呢?其中一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预防 ...
鼻子是小宝宝呼吸新鲜空气的主要通道,一旦发生堵塞,就会让宝宝呼吸困难,所以要多多关注宝宝的鼻子,不要 ...
婴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事实上,霉菌常见于身体很多地方,但是很 ...
日常生活中,宝宝难免有一些头晕脑热、磕磕碰碰,因此家中应该准备一些常用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本文为大家 ...
宝宝稍微有些不适,宝爸宝妈一定非常着急,带宝宝去看医生,却忙得团团转,不得其要领。本文就为宝爸宝妈们 ...
小儿鼻塞是儿童常见疾病的一种,会引起呼吸不畅、失眠等症状,父母们也时常十分担心。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