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脐疝

经常有家长因为发现了宝宝的肚脐突出来了,这可能就是脐疝了。它是因为宝宝的腹腔内压力高了,腹腔内的小肠等就通过肚脐做为突破口向个鼓出,也就是脐疝了。什么原因会让宝宝的腹压增高呢?哭闹、频咳、便秘等会让宝宝的腹压增高,所以有以上问题的宝宝就易发生脐疝。如果得了脐疝怎么办呢?婴儿脐疝怎么治疗?

什么是婴儿脐疝

婴儿脐疝是由于脐部发育缺陷导致脐环未完全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所引起的一种病症。当腹内压力增高时,网膜或肠管可能通过脐部薄弱处突出,从而形成脐疝。

脐疝的最主要表现是脐部出现可复性肿块,尤其在婴儿啼哭、用力或腹压增加时更加明显。通常情况下,脐疝不会引发其他症状,且婴儿腹壁及疝环较柔软,嵌顿的情况极为罕见。

大多数婴儿的脐疝会随着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1岁内自愈。即使有些宝宝的脐疝在1岁后未完全愈合,通常也会在上学前痊愈。

需要注意的是,脐疝通常不会导致嵌顿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无需特别干预。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如肠嵌顿),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处理。

家长无需过度担心脐疝问题,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脐疝是无痛的,不会对宝宝的胃肠功能造成影响。即便如此,仍需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若出现异常(如肿块无法复位、局部红肿或宝宝表现出明显不适),应及时就医。

婴儿脐疝是一种常见但通常无害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宝宝成长过程中自然愈合。家长只需做好日常护理,避免腹压增加,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即可。

查看全文

婴儿脐疝的发病原因

婴儿脐疝的发生与脐部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脐带脱落后,脐部的瘢痕区域是先天性的薄弱点。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的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完全合拢,导致脐部存在缺损,为脐疝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各种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也会促进脐疝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

脐部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也是胎儿期脐带的连接点。胎儿期的脐带结构包括脐静脉、脐动脉和脐尿管,这些结构在出生后会发生退化:

这些退化的结构之间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填充,使脐部成为腹壁最薄弱的区域。脐环是围绕脐周的坚韧结构,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新生儿时期,脐环较大,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收缩并闭合。当脐环较大或闭合迟缓时,腹腔内脏器可能通过脐环突出,形成脐疝。

某些婴儿群体更容易发生脐疝,包括:

这些婴儿的脐周组织发育较差或较为松弛,脐环较大,闭合速度较慢,增加了脐疝的风险。

组织学研究表明,胎儿期脐动脉壁内的弹力纤维会向周围延伸,强化脐部下方的结构。这些纤维环绕脐动脉和脐尿管,类似于括约肌的功能。在脐带脱落后,脐环的下部紧密闭锁,而脐静脉周围缺乏类似的“括约肌”结构,使得脐的上部比下部更为薄弱。因此,脐疝更容易发生在脐的上部区域。

婴儿脐疝的发生与脐部的解剖特点、组织发育状况以及腹腔内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查看全文

婴儿脐疝容易诱发哪些疾病

婴儿脐疝和鼠蹊部疝气是两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虽然它们都属于疝气的一种,但在病因、表现和处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家长及时识别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了解婴儿脐疝与鼠蹊部疝气的区别及处理方式,有助于家长及时识别病情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确保宝宝的健康成长。

查看全文

帮助脐疝自然愈合的措施

脐疝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脐部的突出。随着婴儿的成长,疝环口通常会在2岁以内自然闭合,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除非出现腹痛、呕吐(可能是肠子被环口夹住)或局部感染等症状。

如果脐疝较大,为了加速愈合,可以使用一条宽约4-5厘米的松紧带,并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将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以防止肠子突出。松紧带的两端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需适中,既能防止肠子突出,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每2-3小时检查一次,避免皮肤擦伤。

对于直径小于1.5厘米的较小脐疝,多数可在2岁内自愈。可以采用胶布贴敷疗法,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并贴敷固定,使疝块不再突出,并让脐孔逐渐闭合。胶布每周更换1次,若出现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果脐疝突出较明显但范围不大,可用一元硬币用布包裹后缝在宽松紧带上,将硬币部分贴在脐部,绑在婴儿身上。坚持使用可能有助于恢复。

市面上有专门设计的脐疝带,较为美观且使用方便。家长可以前往药房购买并按照说明使用。

曾有人建议用钱币直接压迫或用绷带扎紧,但这种方法效果不理想,且可能导致婴儿腹部皮肤坏死。因此,不建议使用这些方法。

婴儿脐疝大多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和日常护理逐渐愈合,但家长需密切观察,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查看全文

婴儿脐疝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脐疝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在婴儿出生后18个月内脐环会逐渐缩窄,从而有可能自愈。以下是关于脐疝的自愈概率、治疗方法以及护理建议的全面介绍。

在正常情况下,婴幼儿脐疝有较高的自愈可能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腹肌发育,脐环会逐渐缩小并闭合:

对于大多数婴幼儿脐疝,非手术疗法即可满足治疗需求,尤其适用于爱哭闹或屡次发生嵌顿的患儿。

使用适当长度的9~10厘米宽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操作步骤如下:

此方法通过压迫脐环促进闭合,具体步骤如下:

如果患儿超过2岁,脐疝仍未自愈,或存在其他严重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通常在脐疝下方1~2厘米处作弧形切口,具体步骤如下:

皮下血肿是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

以下偏方可用于辅助治疗,但需谨慎使用:

婴幼儿脐疝大多可在2岁内自愈,针对个别未愈或严重病例,需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家长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护理。

查看全文

经验妈妈分享护理婴儿脐疝的方法

脐疝是指婴儿的肚脐部位由于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全,导致腹腔内容物(如肠管)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情况。脐疝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多数情况下,脐疝会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

网友“彩色小蛋糕”分享,她的宝宝是早产儿,肚脐眼鼓得很大,医生诊断为脐疝。起初尝试用布包住硬币压住脐疝处,但发现布带过紧会勒住宝宝肚子,过松又容易掉落。后来带宝宝去医院外科,医生推荐了一种药膏治疗,每张药膏50元,每周更换一次。经过四次治疗后,宝宝的脐疝完全恢复。

网友“小面蛋儿”表示,她的宝宝在四五个月时仍有脐疝。她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自制肚脐带(用纽扣缝在松紧带上)和购买市售的禹儿妈妈肚脐带(约100元)。绑肚脐带后,肚脐逐渐变小,但效果较慢。由于宝宝患支气管炎,最终停止使用肚脐带。即便如此,宝宝的脐疝在后期自然恢复。

网友“omai独一无二”提到,她的宝宝在两个月时出现脐疝。她了解到市面上有专门治疗脐疝的脐疝带,于是购买了欧脉品牌的产品。使用两个月后,宝宝的肚脐恢复正常,且未出现复发。

婴儿脐疝大多是良性问题,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若脐疝未在1岁后自行恢复或出现异常,应尽早咨询医生。

查看全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