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食用鲭鱼会中毒

为什么食用鲭鱼会中毒

鲭鱼食用中的过敏性中毒现象及预防方法

鲭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海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及其他多种营养成分。其鲜食风味独特,加工成咸品或干品后也十分美味。然而,食用鲭鱼后发生过敏性中毒的案例却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食用了保存不当或鲜度较差的鲭鱼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鲭鱼引发食物中毒的原因

食用鲭鱼后出现中毒症状的主要原因是鱼体内的组胺含量超标。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 当鲭鱼的鲜度下降或发生变质时,细菌(如摩尔根变型杆菌)会大量繁殖。这些细菌会将鱼体内的组氨酸脱羧基,形成组胺。
  • 鱼体的自溶作用也会加速变质,产生大量腐败胺,这些物质分解后会进一步形成组胺。
  • 鲭鱼属于大洋洄游性鱼类,其体内酶的活性较高,为适应旺盛的新陈代谢需要,其组胺含量通常比白肉鱼类更高。
  • 部分研究认为,除了组胺,其他有毒物质的共同作用也可能导致中毒现象。

中毒症状及表现

鲭鱼中毒的症状通常在食用后3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主要表现为:

  • 颜面及上半身潮红,类似酒醉状态。
  • 心悸、头痛。
  • 荨麻疹。
  • 体温正常,无腹泻或腹痛。

预防鲭鱼中毒的方法

为了避免食用鲭鱼引发中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鱼的新鲜度

  • 尽量选择鲜度较高的鲭鱼。
  • 避免食用腐败或变质的鱼。

2. 改善烹饪方法

  • 在炖煮鲭鱼时,可加入雪里蕻、山楂、绿豆或小白菜等食材,并炖煮30分钟以上,以减少组胺含量。
  • 烹制前可进行预处理:将鲭鱼放入10%的盐和5%的醋混合水溶液中,氽煮15分钟左右,以破坏大部分组胺。

相关背景与科学依据

鲭鱼中毒现象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组胺是主要致病因素。组胺是一种生物胺,通常存在于高蛋白食品中,尤其是鱼类。当鱼体储存不当或鲜度下降时,细菌的作用会导致组胺含量显著增加。相关研究表明,组胺中毒的症状类似于过敏反应,但通常较轻微,且不会引发严重的身体损伤。

结论

鲭鱼虽然美味且营养丰富,但在食用时需注意保存和烹饪方法,以避免因组胺含量过高而引发中毒。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