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是什么病毒

寨卡病毒是什么病毒

寨卡病毒:全面了解及预防指南

一、寨卡病毒的历史背景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从恒河猴体内分离出来。

以下是寨卡病毒传播和暴发的主要时间线:

  • 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发现。
  •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报告人类感染病例。
  • 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爆发,70%的3岁以上居民感染。
  •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流行,报告约3.2万例感染。
  • 2014年:首次在南美洲智利发现感染病例。
  • 2015年:巴西确认寨卡病毒流行,估计感染人数达50万至150万。
  • 2016年:寨卡病毒传播至至少4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地区。

二、为何寨卡病毒引发全球关注

尽管寨卡病毒感染通常症状轻微,但其与小头畸形和胎死宫内的潜在关联引发了全球卫生界的高度重视。

以下是寨卡病毒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

  • 巴西报告了超过4000例与妊娠期感染相关的小头畸形病例。
  • 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可能导致严重的出生缺陷。
  • 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后者在中国广泛分布,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
  • 寨卡病毒还可能通过性传播和输血传播,进一步扩大了传播途径。

三、寨卡病毒的病原学特性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约40纳米,具有包膜。

病毒的主要特性:

  • 基因组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 根据基因型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目前巴西流行的是亚洲型。
  • 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的温度灭活。

四、流行病学特征

寨卡病毒的传播和感染特性如下:

传播途径描述
蚊媒传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传播。
性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
输血传播通过受污染的血液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尚无疫苗可用。

五、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2-12天,大多数感染者为隐性感染,约20%-25%出现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

  • 低至中等度发热。
  • 斑丘疹。
  • 关节痛(以手和足小关节为主)。
  • 非化脓性结膜炎。
  • 其他症状如肌痛、头痛、眼眶痛、乏力等。

严重并发症可能包括先天性小头畸形、胎死宫内以及吉兰-巴雷综合征(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六、治疗与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以下是建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 发病初期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防止出血风险。
  • 实施隔离措施,防止蚊虫叮咬传播。
  • 加强蚊虫控制,清除积水,使用蚊帐和驱蚊剂。
  • 孕妇应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结论

寨卡病毒的传播和危害提醒我们,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尤其是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管理和对高危人群的保护。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知识
相关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