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痛经

中医如何治疗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现代许多女性都受痛经困扰,除西医药物治疗和膳食调理外,中医治疗痛经也颇具成效。以下为您具体介绍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肾气亏损型

  •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 治疗方法: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包含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若经量少,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气血虚弱型

  •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 治疗方法: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有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

气滞血瘀型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 治疗方法:膈下逐瘀汤。若痛经剧烈伴恶心呕吐,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寒凝血瘀型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 治疗方法:温经汤。若痛经发作,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细涩,为虚寒所致痛经,治宜温经养血止痛,方用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湿热蕴结型

  •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 治疗方法: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含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带下量多,酌加黄柏、樗根白皮。

痛经中西医均可治疗,西医注重快速有效,中医通过内服中药慢慢调理改善痛经状况以达根治疗效,中医治疗更具优势,痛经者不妨尝试中药调理。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知识
相关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