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状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肠管神经节发育异常,导致肠道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在出生后10小时内会首次排便,胎便的排出通常在2至3天内完成。然而,对于部分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胎便排出延迟或排便量极少的情况,甚至可能长达两周不排便。

以下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症状及其相关表现:

胎便延迟排出或完全不排胎便是先天性巨结肠的首要症状。这是由于肠管神经节发育异常引起的肠管痉挛和狭窄,导致粪便无法正常排出。

腹胀是另一常见症状,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显现。腹胀可能突然出现,也可能逐渐加重,与肠梗阻密切相关。轻度梗阻的患儿可能症状较晚出现,甚至延续至婴幼儿期。

呕吐在新生儿期较少见,但如果未及时诊断和治疗,梗阻会加重,呕吐症状也会逐渐严重,甚至可能呕吐胆汁或粪液。

先天性巨结肠可引起不完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可能会排出少量稀便和气体,但巨大的粪石梗阻仍占据肠腔,进一步加重病情。

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率约为1/5000,男性患儿较女性更为常见。其确诊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钡灌肠造影)以及病理学检查(如直肠活检)。

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的肠段,术后大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生活。然而,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或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若出现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警惕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能性,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展开全部内容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下载 下载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