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类型,其主要特征是由于红细胞的过度破坏,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引发皮肤和黏膜的黄染现象。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通常从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如果胆红素水平超过86μmol/L(5mg/dl),且伴随临床黄疸表现而无其他明显症状,这种情况通常会在1~2周内自行消退,被称为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伴随血清胆红素的快速升高。此外,部分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通过产前检查确认母婴血型是否匹配,及早发现潜在风险;对于高危孕妇,可在妊娠期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以预防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

溶血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理性黄疸之一,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展开全部内容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下载 下载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