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

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

晚期产后出血:原因、预防与护理指南

晚期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后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通常多见于产后1-2周内,但也可能在产后6周内发病。近年来,随着剖腹产率的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了解其原因及预防措施对于保护产妇健康至关重要。

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六大类:

  1. 剖腹产手术问题:剖腹产手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子宫切口裂开,从而引发晚期出血。
  2. 子宫收缩乏力:
    • 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等。
    • 产科因素:产程过长或难产导致产妇体力衰弱;产科并发症(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病)或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3. 子宫过度膨胀:双胎妊娠、巨大胎儿或羊水过多均可能导致子宫过度膨胀,影响恢复。
  4. 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胎盘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
  5. 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力过强、产程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以及手术助产操作不当均可能导致软产道损伤,进而引发出血。
  6. 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性或继发性凝血功能异常可直接引起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可能对产妇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预防工作应贯穿孕前、孕期和产后全过程。

1. 孕前与孕期的预防

  • 定期产检: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或母体异常情况。如果胎儿不适合妊娠,应及时终止妊娠。
  • 识别高风险产妇:以下高风险人群应特别注意:
    • 多孕、多产及曾有多次宫腔手术史者。
    • 高龄初产妇或低龄孕妇。
    • 有子宫肌瘤剔除史或生殖器发育异常者。
    • 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或血液病者。
    • 产程延长或宫缩乏力者。
    • 接受胎头吸引、产钳助产或使用宫缩剂的产妇。
    • 死胎或其他特殊情况。

2. 产后的护理与监护

  • 分娩后观察:产妇分娩后需在产房观察至少2小时,确认无异常出血后方可返回病房。
  • 持续监护: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及宫缩情况,尤其是产后12小时后的出血情况。
  • 健康教育:向产妇交代注意事项,提醒其关注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结

晚期产后出血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产科并发症,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性。产妇及家属应高度重视孕期和产后的健康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知识
相关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