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3-4岁宝宝认识亲戚:让礼貌从称呼开始
在宝宝3到4岁这个充满好奇与学习力的阶段,教会他们认识亲戚、学会正确称呼,不仅是培养礼貌的重要一步,更是构建家庭情感纽带的关键。小小的称呼里藏着待人接物的礼仪,也承载着家族间的深厚情感。
儿时的我,就是个典型的“认亲困难户”。每当亲戚登门,我总像受惊的小兔子般躲在父母身后。面对长辈们热情的招呼,涨红着脸也挤不出一声合适的称呼。直到5、6岁,才在一次次尴尬中慢慢记住那些复杂的称呼。这份因不懂称呼产生的局促与不安,让我深刻意识到,教会孩子认识亲戚称呼要趁早。就像我家宝宝,每次小姨来做客,总是躲在角落,既不打招呼也不叫人。小姨想逗他说话,得到的也只是“嗯”“哦”的简短回应,原本温馨的氛围瞬间冷场。这样的场景反复出现,不仅影响亲戚间的互动,也让宝宝在人际交往中渐渐变得腼腆。
3 - 4岁正是孩子语言和认知发展的黄金期,他们记忆力强、好奇心旺盛。家长可以将学习融入趣味活动中。制作一本专属“家庭称呼图册”就是个好办法,贴上亲戚的照片,配上生动文字,比如“爱讲故事的姑姑”“会变魔术的舅舅”。每天和孩子翻一翻,用故事串联起人物与称呼。还能开展角色扮演游戏,一家人模拟走亲访友:爸爸提着“礼物”扮舅舅敲门,妈妈引导宝宝热情回应。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孩子快速记住称呼,还能学会“欢迎”“再见”等礼貌用语。
家庭聚会也是绝佳的学习场景。出发前,和孩子提前“预习”即将见到的亲戚;见面时,当着众人面耐心引导:“这是疼爱你的小姨,快打个招呼!”当孩子得到夸赞,成就感会化作主动开口的动力。
教会孩子称呼亲戚,不只是教会几句简单的话语,更是在他们心中播下礼貌与爱的种子。每一声亲切的称呼,都是连接亲情的桥梁。趁着孩子求知欲旺盛的年纪,用爱与耐心引导,帮他们打开认识家族成员的大门,收获温暖美好的人际关系。
来自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