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什么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分类与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AA)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通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该疾病根据起病的急缓、病情的轻重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两种类型。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包括免疫介导的骨髓抑制、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等)、药物毒性(如氯霉素、化疗药物等)、化学物质暴露(如苯)以及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或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全血细胞减少。

2. 分类与临床表现

2.1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又称重型再障Ⅰ型)较为少见,其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出血:常见于口腔、牙龈、鼻腔等黏膜部位及皮肤,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
  • 感染:皮肤、黏膜及肺部的反复感染较为常见,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控制困难。
  • 贫血:随病程延长,患者会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 眼底出血:约50%的患者可能出现眼底出血。
  • 颅内出血:这是急性再障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不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在6至12个月内会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2.2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为常见,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

  • 贫血:为主要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 出血: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或轻微黏膜出血。
  • 感染:感染症状较轻,较少发展为严重的败血症。

慢性再障患者经过适当治疗,病情可得到缓解甚至治愈,预后相对较好。但少数病例可能病情恶化,发展为重型再障Ⅱ型,其表现与急性再障类似,预后极差。

3. 治疗与预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包括支持治疗(如输血、抗感染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如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以及骨髓移植等。急性再障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快速控制感染和出血,而慢性再障患者则需长期管理和定期随访。

4.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其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较大,需个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