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症状及治疗

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非化脓性中耳炎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和听力减退。该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成人,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机械性阻塞:最常见的原因,儿童中尤以腺样体肥大为主。此外,慢性鼻炎、鼻窦炎和鼻中隔偏曲也可能导致阻塞。
  • 咽鼓管肌肉无力:咽鼓管周围肌肉功能不足,影响其正常开闭。
  • 软骨弹性差:咽鼓管软骨结构异常,导致功能障碍。
  • 纤毛运动障碍:咽鼓管纤毛功能受损,影响中耳的排液能力。
  • 气压变化:如乘坐飞机、高速电梯或蹦极时的气压波动,也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成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鼻咽癌相关,因此建议进行鼻咽镜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发病机制

当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无法进入中耳,中耳内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形成负压。负压导致中耳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积聚在中耳腔内。初期积液较清澈,若未及时治疗,积液可能变得粘稠,甚至发展为“胶耳”。

症状与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包括:

  • 听力减退:通常为轻度听力下降,随着积液的消失可恢复正常。
  • 耳闷感:患者可能感到耳内有堵塞感或压力感。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

  • 粘连性中耳炎
  • 鼓室硬化
  • 胆固醇性肉芽肿

这些继发疾病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难度较大。

治疗与预后

分泌性中耳炎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治愈,听力也能随积液的消失而恢复正常。治疗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使用抗炎药物或抗过敏药物以缓解症状。
  • 手术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或置管手术。

此外,针对儿童的腺样体肥大或成人的鼻咽部病变,应进行针对性治疗。

预防建议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措施包括:

  • 保持鼻腔通畅,及时治疗鼻炎和鼻窦炎。
  • 避免在感冒期间乘坐飞机或进行剧烈气压变化的活动。
  • 定期检查儿童腺样体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干预。

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但需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相关知识
相关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