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个生活中的真事。我有个女性朋友,初中同学,人长的很漂亮,总体条件都不错,性格也不错,现在也30大几了,这么多年看着她男朋友换了一路,基本都是渣男,真就没一个好的。其实类似的事情,我相信总会时有耳闻,说明其实发生的概率还是挺高的。可是纯粹从数理来说,你说一个人谈恋爱也好,交朋友也好,15年都是碰到渣渣,这概率可能很大吗?肯定应该很小才对吧!可现实貌似却不是这样的。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现实与理论直接的偏差,是什么导致了小概率事件的大概率发生?我个人的感觉,不是说理论上的情况不正确,问题在于现实情况中往往判断的边界条件不一样。像上面说的情况中,我那个朋友在15年内会遇到很多很多人,我们假设碰到的人是随机的,那么碰到渣渣和非渣渣几乎不可能是100%:0%,而更可能是某个中间的比例,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是50:50,那么遇到个非渣的人的概率还是挺高的。而之所以对她个人来说,能够连续抽到连续渣渣大奖,归其原由是她遇到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她自己筛选的。当然这不局限于我朋友,我们大家都是这样,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比较偏向于具有某些特质的人。而作为渣男渣女,本质上也是一类人,也具备某些相同的特质。如果你正好被这些特质所吸引,反复在这个类群中挑选伴侣,那么就难怪本来50:50的相对小概率事件,就会变成一个大概率事件。爱因斯坦曰过:“最傻的事,莫过于重复做同样的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听上去简单的话,可摆脱习惯的魔咒做起来显然没有那么容易。不止于交友,我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如果有什么事,我们反复努力都是同样的结果,或许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下是不是要换个方式才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