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第一站:儿童医院

儿童医院就诊经历:专家号是否真的值得信赖?

背景与就诊经过

作为家长,我一直认为儿童医院在儿科领域具有权威性。然而,最近的一次就诊经历让我对这一认知产生了疑问。年前,我的儿子出现了咳嗽症状,在家观察了两天后,发现痰液增多且晚上开始发烧。于是,我决定带他去儿童医院就诊,并挂了一个专家号。

接诊医生是吴玉芹,她通过听诊和简单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医生并未要求验血,而是直接开了以下几种药物:

  • 乙酰半胱氨酸颗粒
  • 酮替芬
  • 依托红霉素混悬液

此外,医生还建议进行为期三天的雾化治疗。当时,我对医生的态度和诊疗方案感到满意。然而,三天后停药时,孩子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在第二天出现了更严重的发烧症状。

药物使用的疑惑

为了弄清楚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药物的说明书,并发现了一些疑点:

  • 依托红霉素:这是一种抑菌剂,只有在大剂量使用时才能发挥杀菌作用。根据说明书,我儿子的剂量应为一次一支,一天三次,但医生开的是一次半支,一天两次。这让我怀疑医生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还是有意拖延病情。
  • 酮替芬:这是一种抗过敏药物,通常用于哮喘患者。然而,我的孩子并没有哮喘症状。此外,说明书明确指出,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此药。

对儿童医院“专家号”的质疑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对儿童医院的诊疗产生疑问。回想起第一次带孩子去儿童医院就诊时,那位所谓的“消化道专家”同样让我感到失望。当时,孩子只是攒肚(婴儿正常的肠胃发育现象),但医生并未说明真相,而是开了一些药,并建议我到医院旁边的药房购买一款名为“多补达膳食纤维”的产品,其价格比市面上同类产品贵了很多。

这些经历让我对儿童医院的“专家号”产生了疑问:这些医生是否真的具备专家的水平?他们的诊疗是否完全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

总结

通过以上经历,我深刻意识到,即使是权威医疗机构的专家号,也需要家长保持理性和警惕。了解药物信息、关注医生的诊疗逻辑,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参考资料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 妈妈都在问

  • 妈妈都在谈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