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睡觉出汗多该怎么治疗

儿童汗证的中医调理与食疗建议

根据医生的经验,2~6岁的孩子出现汗证大多是一种“虚”的表现,通常被称为孩子爱出“虚汗”。气虚会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五脏功能,导致孩子体质虚弱。如果排除了身体病变,以下几种汗证类型可通过中医调理进行改善。

1. 常见汗证类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1.1 表虚不固型

表虚不固型汗证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孩子,表现为经常出汗,尤其是头部和肩部盗汗,玩耍后出汗量明显多于其他孩子。这类孩子通常容易感冒,脸色苍白,手脚冰冷。

  • 主要症状:头部、肩部多汗,盗汗,易感冒,手脚冰冷。
  • 治疗方法:以益气固表为主,可选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或服用广药虚汗停颗粒(植物成分)。

1.2 营卫失调型

营卫失调型汗证通常发生在急、慢性疾病后,由于“营气”和“卫气”失调所致。表现为全身无故出汗,怕冷怕风,有时伴随低烧、精神疲倦、胃口不好。

  • 主要症状:全身出汗,怕冷怕风,低烧,精神疲倦,胃口差。
  • 治疗方法:调和“营卫”,可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1.3 气阴二虚型

气阴二虚型多见于盗汗严重的孩子,尤其是早晨醒来时背部出汗明显,床单湿透。孩子通常体型消瘦,精神不佳,面色潮红,口干,大便干燥,手脚心热。

  • 主要症状:盗汗多见于手足心、胸腹部,伴有低热、口干、精神不佳。
  • 治疗方法:偏阴虚者可用酸枣仁汤合生脉散加减;偏气虚者可用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

1.4 脾胃积热型

脾胃积热型汗证表现为四肢多汗,尤其是额头和四肢出汗明显,伴有腹胀。

  • 主要症状:四肢、额头多汗,伴腹胀。
  • 治疗方法:医生通常开异功散加减方,健脾泄热。

2. 食疗建议:通过饮食调理改善多汗

中医认为,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补气血、健脾胃,从而改善孩子的体质。以下是推荐的几种食疗方,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 黄芪红枣汤:黄芪15克、红枣20只,加水适量,文火煮1小时以上。每日1剂,分2~3次服用,连服15天。适用于表虚不固型多汗。
  • 小麦红枣桂圆汤:浮小麦30克、红枣12克、桂圆12克,煮30分钟食用。适合6~7个月以上宝宝,适用于营卫失调型多汗。
  • 滋阴粥:银耳10克、莲子12克、红枣12克、杞子1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许。适用于气阴虚型多汗,适合1岁以上宝宝。
  • 乌梅煎:黑豆30克、乌梅10克、红糖12克、粳米50克,加水煮30分钟食用。适合气阴虚型多汗,适用于1岁以上宝宝。
  • 固表补气粥:党参12克、白术10克、麻黄根10克、粳米50克、红糖12克。适用于气虚型多汗,适合1岁以上宝宝。

3. 注意事项

仅凭症状判断汗证类型可能不够准确,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中医医生处进行辨证施治。此外,食疗方中的药材使用需根据医生建议,避免不当使用。

结论

通过中医调理和适当的食疗,可以有效改善儿童汗证,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