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夫妻二人对 “无性” 状态达成共识,彼此需求同步,都无需夫妻生活的滋养,这样的婚姻自然能在平衡中安稳存续,不会因此产生裂痕。
真正成为婚姻杀手的,是 “无性” 状态的失衡 —— 当一方坚守 “无性”,另一方却难以忍受时,矛盾便会悄然滋生,虽未必必然导致婚姻破裂,却埋下了隐患。这种失衡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形:男方 “无性” 或女方 “无性”。
在大众的惯常认知里,无性婚姻中女方表现出 “无性” 倾向的情况更为普遍。这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更为内敛,羞于表达自身需求,甚至对正常的性冲动也加以压抑。再加上部分女性在夫妻生活中难以获得愉悦体验,久而久之,“无性” 似乎成了女性 “冷淡” 的标签。
然而,女方 “无性” 的婚姻,大多能维持表面的完整。究其原因,男性在社会环境中更容易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满足,所面临的社会谴责与道德负罪感相对较轻,伴侣对其越界行为的包容度也更高。当婚姻内的 “无性” 可以被外部满足轻易填补时,男性便不会将其视为困扰,“无性即无爱” 的逻辑也难以成为他们主动结束婚姻的理由。
相比之下,男方 “无性” 的婚姻对女性而言则是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尽管女性同样有寻求外部满足的可能,但文化传统的束缚、个人所受的教育熏陶,以及对男性的情感依恋,都让她们的处境格外尴尬。若选择向外寻求,她们既要挣脱文化的无形枷锁,也要对抗基因里的本能束缚。
更关键的是,文化传统对女性的规训与内心深处的情感联结,使得当伴侣拒绝自己时,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冲击远超想象。她们会先将其视为一种耻辱与侮辱,继而解读为情感的淡漠,最终甚至会认为这是对自己作为女性的彻底否定。这种层层递进的心理创伤,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愤怒、多疑、自我怀疑乃至歇斯底里等复杂情绪。
由此可见,“怨妇” 并非天生,而是在这样的情感困境中被 “培养” 出来的。
来自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