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乘法表长出生活的形状》
傍晚牵他过马路时,他突然拽住我的手:“妈妈,刚才那个叔叔买了3瓶可乐,每瓶4块,3×4就是12块对不对?”
风把他的声音吹得飘起来,我愣了愣才反应过来——这正是三十天前,我蹲在路边给他讲的道理。
那时他对着“5×5”的算术题皱眉头,铅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五个圈,又在每个圈里点五个点,数到第十七个时就乱了套。我指着路边的便利店说:“你看,要是买5包薯片,每包5块,难道要5+5+5+5+5一个个加吗?乘法就是让你少数好多遍呀。”
他当时似懂非懂,却在第二天做练习时,突然在“5×5”旁边画了个小薯片。
后来教除法,是在水果店。他盯着价签算不明白:“9个苹果45块,为什么一个是5块?”我把苹果摆成三排三列:“你想啊,45块要分给9个苹果,每个能拿到多少?就像把45颗糖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得几颗?”他突然拍手:“我知道了!这和乘法反着来!3×3是9,那9÷3就是3!”
现在他做练习时,会在“7×8”旁边写“一周有7天,8周是56天”,在“36÷6”下面画六个小蛋糕。刚才整理视频,发现最早那条里他还在掰手指算“2×3”,最新一条已经能对着超市价签,飞快报出“6瓶牛奶,每瓶5块,一共30块”。
后台依然只有零星的赞,但刚才他踮脚够冰箱上的苹果,数了9个放进袋子:“妈妈,45块的话,每个就是5块对不对?”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些没被流量看见的瞬间,才是算术题里藏着的最大答案。
原来所谓成长,就是看着他把课本上的数字,慢慢活成了生活里的样子。
你家孩子,又有哪些突然“悟了”的瞬间呢?
来自普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