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宝宝的熊行为,哪一个你最不能忍?


怀抱粉嫩娇柔的新生儿,每个新妈妈都会萌动出:发誓要爱你一生保护你一辈子的誓言,随着婴儿一天一个样的长大,跟妈妈有了更多的互动,妈妈们更是从内心最深处不断溢出浓浓的爱意:一生有你足矣。
有苗不愁长,日子一天天过,苗儿一天一个样,然而,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婴儿随着成长,慢慢开始散发出了他们特殊的“个人魅力”。妈妈们开始不淡定,乖娃娃开始显露出越来越多“熊孩子”的迹象,任性、哭闹、发脾气,有些收拾不了了,会不会以后。。。。。。
唉,此处必须有叹息,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如若不花点心思,以后真的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咱们来细数一下0-3岁“熊宝宝”7大让新爸妈困扰的“坏行为”。
一、无数次夜奶:
很多妈妈最苦恼的是有了娃就没了觉,每天不够睡,半夜无数次夜奶让人崩溃,甚至想干脆断奶以绝后患。其实夜奶不是母乳的错,而是睡眠方式的问题,如不及时调整,可能要持续数年。一定要切记,不要奶睡宝宝。
解决方案:最后一顿奶一定要醒着吃完,然后宝宝放在婴儿床上自行入睡,否则吸吮的动作会成为婴儿入睡必须的催眠方式,一旦夜间醒来想再入睡就必须再次吸吮,所以很多婴儿的夜奶就是吸几下,而不是真的吃奶。放在婴儿床上的婴儿半夜醒来才能学会自行再次入睡。
二、到处乱爬、到处游走,不惧危险:
婴儿到了5-6个月开始能干了,到处乱爬,1岁半左右,到处溜达。很多妈妈担心孩子掉到床底下或者摸到电插头之类的发生危险,所以很多时候婴儿就那么“安全”的被抱在怀里。其实好奇的探索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婴儿的四处乱爬和会走之后的到处游走都是在积极的“学习”中,学习认知新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空间感、学习用身体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为未来成长后的技能做准备的,切勿干预。
解决方案:如果为了预防危险,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安全的环境准备和知识教育,提前把房间里的危险因素排除,然后让婴儿进行的肆意探索。并且记得如果孩子翻抽屉、翻柜子,之后要教孩子自己收回去,这也是规则的学习。
注意:婴儿到处爬行时注意要穿满裆裤或者是纸尿裤,千万不可以让孩子裸身爬行或者穿开裆裤,避免擦伤孩子身体器官。
三、不让把尿:
经常听到有老人炫耀自己的宝宝识把,一把一定会尿,而有些妈妈就很闹心,宝宝总是把的时候不尿一会儿就尿裤子。再次特别申明:婴儿的大脑学习控制自己的排便系统要到2岁左右才成熟,而成熟之前的自然排便(空-充盈-释放)过程就是最好的大脑学习过程,如果人为的把尿反而会造成大脑学习不良(包括夜间把尿),甚至带来未来排便系统的障碍。
解决方案:纸尿裤
大小便的顺其自然是很重要的自我训练过程,所以重要在“顺其自然”上,给还不能主动自控的宝宝穿上合适尺寸的纸尿裤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有些老人觉得纸尿裤不透气、昂贵、麻烦,其实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好的纸尿裤已经解决了所有这些困扰,比如帮宝适的纸尿裤,穿脱很方便,吸力强大瞬间干爽、而且柔软合身完全不会妨碍孩子四处探索他们好奇的世界。纸尿裤是孩子排便系统的福祉,无论白天夜间都可安心使用。

四、抠肚脐摸“小弟弟”:
看着皮肤娇嫩小婴儿的小肚脐被孩子小手扣的通红,妈妈这个心急啊,看着小婴儿揪着自己的“小弟弟”,妈妈担心会不会性早熟。其实无论肚脐、“小弟弟”、手指头、脚趾头、头发,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虽然是自己的,但他却不自知的,所以孩子摸自己抠自己也是在学习,自己长啥样,身体都能干些什么。
解决方案:杜绝开裆裤,满裆裤OR纸尿裤
如果孩子能抠着,说明器官是裸露在外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该露出来的要遮上。此时必备神器就是:满裆裤OR纸尿裤。孩子的隐私器官绝不可以因为年龄小而暴露,一定要让孩子从出生就学习的是隐私器官不外露,并且不会随意碰触,因为柔软的纸尿裤会包裹住隐私部位。帮宝适纸尿裤穿着舒服孩子不会排斥,而且穿脱方面,等孩子大了,可以自己学习穿脱拉拉裤,有自立有锻炼能力。
五、吃饭捣乱,能不能吃的什么都啃:
世卫组织鼓励母乳到2岁,其中6个月内要全母乳,所以这几个月妈妈就是一个大奶瓶,毫无困扰,然而从开始添加辅食开始,婴儿的嘴就如同开了闸,什么都吃什么都啃,吃饭也不老实老想自己掺和。这也是宝宝探知世界的重要过程,他们需要学习用自己的力量、使用工具喂饱自己、需要使用最敏锐的嘴巴去感知世界,所以切不可以阻止。
解决方案:洗干净随便啃吧,让孩子有充分的感知方可以让所有的感官发展良好,带来大脑充分的发育。吃饭,想掺和掺和,无论是抓、还是用勺子,只要能塞进嘴巴就是极大的学习成果。
六、乱发脾气:
一个坐在婴儿座椅里面的小婴儿又喊又叫、摔东西,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好多家长就会担心,这孩子不到一岁就这么大脾气,以后可以怎么得了。孩子的个性来自两大重要因素,一是遗传(家长脾气急躁孩子难免急躁);二是环境(每天看到家长唧唧歪歪暴风骤雨,孩子自然会习得此技能)。而不到一岁的婴儿就开始狂躁,还有一个特殊的年龄因素,就是这个月龄的孩子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有了需求而无法用语言表达,大人不理解,小孩子就会着急,自然的用喊叫、摔打的方式,希望大人读懂他的意思。
解决方案:基因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大人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去合理的表达需求替代喊叫。
七、怕陌生人:
婴儿本来就人见人爱,所以出了门总是会吸引眼球,但是有的婴儿一旦接触陌生人就会极度紧张甚至哭闹,让大人很尴尬。其实在孩子1岁左右会慢慢区分家里人和家外人,他们正在与家人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所以开始拒绝陌生人的亲密接触,这是说明孩子的认知提高了,并且一定要遵守孩子这个珍贵的心理发展阶段,切不可以逼着孩子让陌生人抱。
解决方案:多带婴儿出门,或者邀请朋友来玩,让婴儿跟其他人有慢慢接触的机会,并且人见多了就见怪不怪了。且不可以每天就躲在家里,越是不出门孩子对陌生人的接受度越低。
当然除了这几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之外,婴儿还有很多正常的发育规律,是不是这样说了,妈妈们的焦虑会减轻些呢?原来这样都是正常的啊。是的,很多婴儿发展的规律对于大人来说可能都是很难理解,因为虽然我们也是这样长大,但是我们都不记得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进步,有很多都是新发现、新理论,所以,想做好爸爸妈妈,除了生和养,还要好好学习养育孩子的新知识、新技巧呢。
投票区:妈妈们,熊宝宝的哪一种熊行为你最不能忍?
有苗不愁长,日子一天天过,苗儿一天一个样,然而,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婴儿随着成长,慢慢开始散发出了他们特殊的“个人魅力”。妈妈们开始不淡定,乖娃娃开始显露出越来越多“熊孩子”的迹象,任性、哭闹、发脾气,有些收拾不了了,会不会以后。。。。。。
唉,此处必须有叹息,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如若不花点心思,以后真的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咱们来细数一下0-3岁“熊宝宝”7大让新爸妈困扰的“坏行为”。
一、无数次夜奶:
很多妈妈最苦恼的是有了娃就没了觉,每天不够睡,半夜无数次夜奶让人崩溃,甚至想干脆断奶以绝后患。其实夜奶不是母乳的错,而是睡眠方式的问题,如不及时调整,可能要持续数年。一定要切记,不要奶睡宝宝。
解决方案:最后一顿奶一定要醒着吃完,然后宝宝放在婴儿床上自行入睡,否则吸吮的动作会成为婴儿入睡必须的催眠方式,一旦夜间醒来想再入睡就必须再次吸吮,所以很多婴儿的夜奶就是吸几下,而不是真的吃奶。放在婴儿床上的婴儿半夜醒来才能学会自行再次入睡。
二、到处乱爬、到处游走,不惧危险:
婴儿到了5-6个月开始能干了,到处乱爬,1岁半左右,到处溜达。很多妈妈担心孩子掉到床底下或者摸到电插头之类的发生危险,所以很多时候婴儿就那么“安全”的被抱在怀里。其实好奇的探索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婴儿的四处乱爬和会走之后的到处游走都是在积极的“学习”中,学习认知新事物,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空间感、学习用身体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为未来成长后的技能做准备的,切勿干预。
解决方案:如果为了预防危险,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安全的环境准备和知识教育,提前把房间里的危险因素排除,然后让婴儿进行的肆意探索。并且记得如果孩子翻抽屉、翻柜子,之后要教孩子自己收回去,这也是规则的学习。
注意:婴儿到处爬行时注意要穿满裆裤或者是纸尿裤,千万不可以让孩子裸身爬行或者穿开裆裤,避免擦伤孩子身体器官。
三、不让把尿:
经常听到有老人炫耀自己的宝宝识把,一把一定会尿,而有些妈妈就很闹心,宝宝总是把的时候不尿一会儿就尿裤子。再次特别申明:婴儿的大脑学习控制自己的排便系统要到2岁左右才成熟,而成熟之前的自然排便(空-充盈-释放)过程就是最好的大脑学习过程,如果人为的把尿反而会造成大脑学习不良(包括夜间把尿),甚至带来未来排便系统的障碍。
解决方案:纸尿裤
大小便的顺其自然是很重要的自我训练过程,所以重要在“顺其自然”上,给还不能主动自控的宝宝穿上合适尺寸的纸尿裤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有些老人觉得纸尿裤不透气、昂贵、麻烦,其实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好的纸尿裤已经解决了所有这些困扰,比如帮宝适的纸尿裤,穿脱很方便,吸力强大瞬间干爽、而且柔软合身完全不会妨碍孩子四处探索他们好奇的世界。纸尿裤是孩子排便系统的福祉,无论白天夜间都可安心使用。

四、抠肚脐摸“小弟弟”:
看着皮肤娇嫩小婴儿的小肚脐被孩子小手扣的通红,妈妈这个心急啊,看着小婴儿揪着自己的“小弟弟”,妈妈担心会不会性早熟。其实无论肚脐、“小弟弟”、手指头、脚趾头、头发,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虽然是自己的,但他却不自知的,所以孩子摸自己抠自己也是在学习,自己长啥样,身体都能干些什么。
解决方案:杜绝开裆裤,满裆裤OR纸尿裤
如果孩子能抠着,说明器官是裸露在外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该露出来的要遮上。此时必备神器就是:满裆裤OR纸尿裤。孩子的隐私器官绝不可以因为年龄小而暴露,一定要让孩子从出生就学习的是隐私器官不外露,并且不会随意碰触,因为柔软的纸尿裤会包裹住隐私部位。帮宝适纸尿裤穿着舒服孩子不会排斥,而且穿脱方面,等孩子大了,可以自己学习穿脱拉拉裤,有自立有锻炼能力。
五、吃饭捣乱,能不能吃的什么都啃:
世卫组织鼓励母乳到2岁,其中6个月内要全母乳,所以这几个月妈妈就是一个大奶瓶,毫无困扰,然而从开始添加辅食开始,婴儿的嘴就如同开了闸,什么都吃什么都啃,吃饭也不老实老想自己掺和。这也是宝宝探知世界的重要过程,他们需要学习用自己的力量、使用工具喂饱自己、需要使用最敏锐的嘴巴去感知世界,所以切不可以阻止。
解决方案:洗干净随便啃吧,让孩子有充分的感知方可以让所有的感官发展良好,带来大脑充分的发育。吃饭,想掺和掺和,无论是抓、还是用勺子,只要能塞进嘴巴就是极大的学习成果。
六、乱发脾气:
一个坐在婴儿座椅里面的小婴儿又喊又叫、摔东西,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好多家长就会担心,这孩子不到一岁就这么大脾气,以后可以怎么得了。孩子的个性来自两大重要因素,一是遗传(家长脾气急躁孩子难免急躁);二是环境(每天看到家长唧唧歪歪暴风骤雨,孩子自然会习得此技能)。而不到一岁的婴儿就开始狂躁,还有一个特殊的年龄因素,就是这个月龄的孩子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有了需求而无法用语言表达,大人不理解,小孩子就会着急,自然的用喊叫、摔打的方式,希望大人读懂他的意思。
解决方案:基因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大人可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去合理的表达需求替代喊叫。
七、怕陌生人:
婴儿本来就人见人爱,所以出了门总是会吸引眼球,但是有的婴儿一旦接触陌生人就会极度紧张甚至哭闹,让大人很尴尬。其实在孩子1岁左右会慢慢区分家里人和家外人,他们正在与家人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所以开始拒绝陌生人的亲密接触,这是说明孩子的认知提高了,并且一定要遵守孩子这个珍贵的心理发展阶段,切不可以逼着孩子让陌生人抱。
解决方案:多带婴儿出门,或者邀请朋友来玩,让婴儿跟其他人有慢慢接触的机会,并且人见多了就见怪不怪了。且不可以每天就躲在家里,越是不出门孩子对陌生人的接受度越低。
当然除了这几个非常典型的现象之外,婴儿还有很多正常的发育规律,是不是这样说了,妈妈们的焦虑会减轻些呢?原来这样都是正常的啊。是的,很多婴儿发展的规律对于大人来说可能都是很难理解,因为虽然我们也是这样长大,但是我们都不记得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进步,有很多都是新发现、新理论,所以,想做好爸爸妈妈,除了生和养,还要好好学习养育孩子的新知识、新技巧呢。
投票区:妈妈们,熊宝宝的哪一种熊行为你最不能忍?
- 无数次夜奶
- 到处乱爬,不惧危险
- 不让把尿
159人参与
查看更多选项
来自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