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这门学科,从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天才。提到姜萍,不论是她的经...
数学这门学科,从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天才。提到姜萍,不论是她的经历还是气质,都很难让人联想到数学高手。
能考上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些顶尖学府的人,数学成绩基本都是接近满分。数学学得好,即便其他科目稍逊一筹,也大概率能考上一本。毕竟数学往往被视为智商的象征,物理都不一定能比。就拿我自己来说,物理成绩很出色,空间想象能力一流,在经典力学领域解题,我基本不用画图,脑海里就能构建出模型。但说实话,我的数学成绩相对就差多了,所以这也成了我无缘顶尖大学的绊脚石。毕竟顶尖大学要求的是各科目都要接近满分,不能有任何短板,这需要从小就有慧根且接受严格训练。
其实,一流的物理学家,本质上也是一流的数学家。以前我特别认同这样一句话:“宇宙的合理性,就在于它能够用数学来表达。”你想,你跟外星人说广西话、福建话,他肯定听不懂,但你要是给他展示引力模型、时空转换,他肯定会心一笑。
再回到姜萍的话题,为什么我觉得她的经历和气质都不像数学高手呢?说气质可能有点儿过了,但说实话,我数学不算高手,可我身边数学高手真不少,他们的气质我太熟悉了,就是那种“呆若木鸡”的古代含义,就像斗鸡里的高手,在听到对手的动静时,全神贯注又镇定自若,看起来呆呆的,但无比冷静。他们心里装着的全是数学世界,就像韦神那样,有种呆萌又酷的气质。
而姜萍显然不是这种类型,不说她在黑板上写高等数学符号板书的情况,单看她脸上的表情,就是一脸懵懂的问号,完全没有数学高手的那种呆傲和睿智。这种感觉,只有理科好的人,在沉浸在卷子的最后一道大题时,才能深刻体会。因为此刻的你,像是在破解乾坤大挪移的最后一层,可能会眉头紧锁、反复推敲,但绝不会是一脸问号。
再说经历,数学这东西,不可能凭空出世,这点跟语文一样。就比如有人质疑我,说我这个号是不是卖了,是不是有团队在写,怎么什么都能侃侃而谈,这其实都是积累的力量。我专注写作特长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方面的实践积累,是普通人的十倍甚至百倍。
数学也一样,讲究的是思维训练和从小启蒙。比如1加2加3一直加到无穷大,为什么结果是负的十二分之一?比如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几种解法?比如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学问题,有的人觉得很有意思,有的人却十分头疼,这就是启蒙和开窍的差别。一步差,就会步步差。
你看那些高手,为什么有的看起来高冷又不太爱搭理人,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那些专业的题目,吃饭的时候想,走路的时候想,就连睡觉前也想,甚至睡着了梦里都是这些内容。并不是他们真的不用学不用想就能天生就会,而是他们长期训练的结果。
你说同样是在稿纸上涂涂画画,为什么人家就能算出最后一道大题的结果,这就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感觉,他们隐约知道按照这个方向推导下去肯定是正确的。科研学术是这样,写作文艺也是这样,到了一定程度,灵感就会自然而然地蹦出来,前提是要有无数次深度的训练,才能锻炼出一流的思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