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老师们琢磨着家访这事儿,可不少班主任碰壁了,家长和孩...
![](https://avatar.mama.cn/102/81/32/44_avatar_middle.jpg?imageView2/2/interlace/1/q/75/ignore-error/1/w/24/h/24/)
![](https://avatar.mama.cn/102/81/32/44_avatar_middle.jpg?imageView2/2/interlace/1/q/75/ignore-error/1/w/72/h/72/)
寒假里,老师们琢磨着家访这事儿,可不少班主任碰壁了,家长和孩子都找各种借口婉拒。现在大家似乎都觉得,入户家访已经是老黄历了。
就像长宁区的朱女士,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要家访的通知,她赶紧说自己不方便,提议电话里聊就行。没想到班主任还挺执着,连着发了几条微信想定个时间。朱女士心里挺无奈的,她跟朋友说:“现在家访这套是不是得改改了?我们家情况特殊,三代同堂,地方小,还是单亲带娃,这些真的不想让老师知道。老师一家家走访,难免会对我们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有看法,这对孩子教育真的好吗?不会影响到公平吗?”
记得小时候,老师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一家家串门,跟家长面对面聊孩子。那时候,家访真是家校之间的纽带,特别有人情味。但现在,电话、微信这么方便,大家也就觉得没必要再跑了。
还有隐私的问题,顾先生就挺在意:“家是私人的地方,为了家访得特意准备,打扫卫生、准备吃的喝的,有的还得让家里人回避。特别是家里情况复杂的,真的不想把隐私暴露给外人。”
深圳有个家长网上发声,说家访弊大于利,打乱生活节奏,还容易暴露隐私。教育部门倒是回应了,说家访很重要,但形式可以灵活点。浙江那边也有个调查,问喜不喜欢老师家访,结果八成多的家长都投了“不喜欢”,九零后家长占的比例还挺高。不过,也有老师觉得,家访看看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校融合的环节,不只是信息交流,更是师生情感的连接。
有个小学校长说,他们现在对家访不那么死板了,地点可以是家里,也可以是学校、咖啡馆之类的。关键是要尊重家长,有些孩子在家和在学校完全两个样,只有走进家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还有个专家建议,如果家长拒绝家访,班主任就通过电话、微信多沟通,解释家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促进家校共育。如果家长还是坚持,那就在学校或其他地方见面,反正得保持家校之间的沟通顺畅。总之,班主任得用真心和专业,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 有必要
- 没必要
- 看学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