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招帮宝宝建立自主入睡的「睡前仪式」
6-8个月是培养宝宝睡眠规律的黄金期,一套固定的睡前仪式,能让宝宝从兴奋过渡到平静,逐渐学会自主入睡。
一、固定流程:用仪式感传递“该睡觉啦”的信号
- 洗澡(20分钟):水温38℃左右,用轻柔的洗澡歌或水流声营造放松氛围,洗完后快速擦干,避免宝宝受凉。
- 抚触+换衣(10分钟):涂抹婴儿润肤乳时做简单抚触(顺时针揉小肚子、捏捏小脚丫),轻声说“我们要准备睡觉咯”,穿上舒适睡袋,减少身体束缚感。
- 绘本时间(5-10分钟):选择画面柔和、重复句式的晚安绘本(如《晚安,月亮》),灯光调至暖黄色,让宝宝靠在怀里听故事,重点不是“听懂”,而是感受亲子共读的宁静。
- 哄睡方式:读完绘本后抱30秒,放在小床上,轻拍后背或哼固定摇篮曲,逐渐撤离,避免抱睡、奶睡(可提前1小时喂奶)。
二、拒绝“依赖式哄睡”:让宝宝学会自我安抚
奶睡和抱睡易让宝宝形成“必须依赖外界才能入睡”的习惯,半夜醒来会因“没有妈妈的怀抱/奶”而哭闹。尝试在宝宝半清醒时放床,留一盏小夜灯,允许他自己吃手、玩安抚巾,慢慢适应“独自入睡”的安全感。
三、夜间醒来:先观察,再行动
若宝宝半夜哼唧,先在床边观察5分钟(非饥饿、未踢被子、无身体不适时),多数情况下他会自己重新入睡。若持续哭闹,再轻声安抚(如“妈妈在这里”),避免抱起来或喂奶,逐渐拉长“等待回应”的时间,帮助宝宝建立“睡眠连续性”。
关键提醒:
坚持2-3周,宝宝会形成条件反射——看到妈妈拿睡袋、听到绘本的第一句话,就知道“该睡觉啦”。过程中可能有反复(如出牙、打疫苗后),不必焦虑,用耐心和一致性帮宝宝筑牢睡眠规律的基石。
好的睡前仪式,是送给宝宝和自己的“睡眠礼物”——让夜晚不再是“战斗”,而是充满爱与期待的温柔告别。 🌙👶✨
来自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