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并不是儿童教育方面的行家,但对比我自己小时候的成长...


说真的,我并不是儿童教育方面的行家,但对比我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和现在亲戚家小孩的成长体验,真心觉得我们90后这一代对于怎么当父母挺迷茫的。外边的环境变化太大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江西的一个小县城长大,上的小学旁边就是菜市场。小时候下午放学早,回家练琴、写作业,然后和爷爷奶奶看电视、看书,晚上八九点就睡了。小升初有个考试,考上就直接去划片的中学,如果想上更好的初中,就去考实验班的笔试。记得我当时去数学老师家补课,后来还算幸运考上了。
初中时我数学物理成绩不行,为了考高中费了老劲,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学到十一二点,成绩还是不太理想。好在最后还是有学上。高中生活相对平稳,高二还有舞台剧,高三每周还有体育课。但因为物理化学太差,我只能选择文科。不幸的是,高考前一两个月我开始焦虑失眠,每晚只能睡几个小时,考试那两天还下雨,心情更糟。不过总算是考上了个还算可以的大学。在大学里,很多课都是十一点才开始,这对我来说真是福音,因为从高三后期开始我就一直受失眠焦虑的困扰。
对我而言,读书过程还算愉快,真正痛苦的是考试和失眠。
再看看我亲戚家在上海的小孩,他们和小区里的妈妈们都有个鸡娃群,什么时候学英语、外教口语一对一,什么时候学数学、钢琴、围棋、游泳、书法、画画,都是在群里讨论,还有各种专业词汇。上海这边想让孩子进好小学,得提前买老破小的学区房。为了进好的小学,还要给孩子准备简历,家长的工作收入也得体面,最好有一个家长全职在家陪孩子。
小孩面试的时候,家长也得面试。因为学位有限嘛。听我同事说,想进最好的那种民办学校,学费一年至少二十万,还得给学校捐一笔钱,一百到四百万不等,孩子毕业了这钱也不退。当然,这是最极端的情况。一般的好民办,学费贵点,孩子成绩好就行。但能进这种学校的,家长的经济实力已经非常强了,可即便如此,家长们也不轻松。
进了好学校,家长得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给孩子准备各种东西,每年还有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家长肯定得跟着。这种学校大多是私立,比较贵,老师入学时就会委婉地说,最好有一个家长放弃工作,专心陪孩子学习。这种设计简直反人类,家长能不焦虑嘛,这焦虑又很容易传染给孩子。
上海各区有很多九年一贯制的好学校,这种还好点。那些想跨区考高中的,家长更卷,孩子更拼,每天补课忙得不可开交。
我之前有个同事的儿子,十年级托福就考了一百一十多分,直接考进了上海中学。暑假时他儿子等她下班,在餐吧吧台做LSAT的PT真题。我当时去接水看到,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而且,他儿子看的是英文原版书,我还上网搜了书名,翻了几页就受不了了。这就是上海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太恐怖了。
女同事跟我说,这才哪儿到哪儿,想考好学校英语好是最基本的,如果想申请国外的本科,平时成绩、实践经历、各种比赛获奖,还要有写得很好的陈述文书,还得看运气。总之就是大把的钱花出去,为了孩子教育,这些钱该花还是得花。而且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鸡娃,根本停不下来。
说实在的,我在上海工作这几年,是一点也不想生孩子了。这种一边工作一边鸡娃,每月工资一到账就直接流进各种培训班和私教老师口袋里的生活,我是一点也不向往。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最关键的是,你就算把所有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也不一定能培养出多优秀的孩子。而且在这种鸡娃的过程中,孩子遭受的情感打压、道德绑架和精神虐待,早就让他们丧失了生命力。他们本来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觉得每天醒来都是愉快的,想要自己去探索,结果每天在这种安排好的计划表里奔波劳累,眼神都变得黯淡无光。
最扯的是,互联网太发达了,把大家的焦虑都放大了。我们小时候读书,全校第一才会让人羡慕嫉妒恨,现在短视频里几分钟就能看到一个天才摄影师能和梁朝伟合作,还有八九岁就成了明星博主、童模的小孩,还有各种比赛里的小天才,以及过着优渥生活、拎着昂贵小包包的富家子弟,坐着湾流飞机到处滑雪。
真不敢想象,如果我现在是个十岁的小孩,每天刷着手机iPad,看到的世界会让我多么惊恐和绝望,觉得生活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他们的生活都闪闪发光,而我的生活,连买一套王者荣耀的皮肤都要犹豫半天,只有考好一次试才敢找爸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