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毛钱到一块钱:瓜子里的时光账本
拆快递时,两斤糖果和六小包瓜子散落一桌,指尖捻起包装袋上“8.2元/2斤”的价签,突然想起小学小卖部的五香瓜子——一毛钱一袋,油汪汪的纸包着,撕开时香气能飘半条走廊。
那时攥着妈妈给的一毛钱,总在放学铃响后冲向小卖部。老板掀开玻璃罐,用竹勺舀起瓜子,纸袋簌簌作响的瞬间,是一天里最盼的时刻。一毛钱的分量不多,却能嗑到上课铃响,连指甲缝里都浸着咸香。那时的一毛钱能办不少事:三分钱的冰棍、五分的糖块,或是这袋能解馋的瓜子。
如今的瓜子涨到一块钱一袋,价格翻了十倍。这不是单纯的“物价涨了”,藏在背后的是通货膨胀的魔法——货币购买力随着时间慢慢变弱。就像过去工人月薪几十元,现在收入涨了百倍,物价自然跟着调整。而且现在的瓜子要算上包装、运输和人工成本,不像当年小卖部散装称重那样简单。
晚上摆直播道具时,我把瓜子倒在瓷盘里,和“天天暴富”印章、记录册摆在一起。对着镜头剥瓜子时突然懂了:当年许愿“长大买好多瓜子”,如今不仅实现了,还能靠这些小物件撑起一场直播。
一毛钱的瓜子是童年的甜,一块钱的瓜子是当下的暖。价格变了,可嗑瓜子时的欢喜没变,就像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小愿望,总会在不经意间,以更圆满的方式实现。
来自普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