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脐疝

新生儿脐疝:症状、原因及护理指南

什么是脐疝?

脐疝是一种常见于新生儿的特殊情况,通常发生在脐带脱落后。表现为肚脐处出现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尤其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虽然脐疝看起来可能令人担忧,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自然愈合或简单护理得到解决。

脐疝的症状

  • 肚脐处出现软性、圆形的肿块,小如黄豆,大如核桃。
  • 当婴儿平卧或安静时,肿块可能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或排便时,肿块会再次突出。
  • 用手轻压肿块时,可以轻松将其推回腹腔,可能伴随“咕噜噜”的声音。
  • 将手指伸入脐孔,可以触摸到脐疝的边缘。

脐疝的原因

脐疝的发生与婴儿的腹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脐带脱落后,脐孔两侧的腹直肌尚未完全合拢。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婴儿哭闹、咳嗽等),腹膜会向外突出,从而形成脐疝。疝内容物通常为肠管的一部分。

如何护理脐疝?

自然愈合

随着婴儿的成长,脐疝的疝环口会逐渐缩小,大多数情况下在2岁以内自然闭合。如果没有出现腹痛、呕吐(提示肠管被夹住)或局部感染的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加速愈合的措施

  1. 使用宽度约4~5厘米的松紧带,在中心固定半只乒乓球。
  2. 将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孔,轻轻压迫,使肠管不再突出。
  3. 松紧带两端使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适中:既能防止肠管突出,又不影响婴儿的呼吸和吃奶。
  4. 每2~3小时检查一次,确保皮肤未被擦伤。

注意:避免使用钱币压迫或绷带扎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坏死,不推荐使用。

何时需要就医?

  • 肿块无法推回腹腔,或伴随剧烈哭闹、腹痛。
  • 出现呕吐,可能提示肠管被夹住。
  • 肚脐周围出现红肿、发热或感染的迹象。

总结

脐疝是新生儿常见的暂时性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然愈合。父母需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并在必要时及时就医。

参考来源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广告若涉及加盟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热门百科

妈妈网 下载 孕育管家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