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手足口都中招后,我连夜研究了这个“冬季恶魔”疫苗


都说宝宝的免疫力是在一次次升级打怪中建立的。但每当看到我家宝宝感染病毒时虚弱的小脸,我这个当妈的心都像被揪着一样💔。
宝宝刚满5月龄时出门一次就感染了轮状病毒,突发高烧、拉肚子,陪她熬了几个大夜。6个月时,手足口病又找上门,又是高烧、嘴里全是水泡,疼得奶都喝不下,只能抱着她一遍遍地哄。深夜抱着刚退烧的宝宝,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疯狂盘旋:“我能不能提前为她做些什么,挡住一些病毒袭击?”❓
就是在那段频繁跑医院的日子里,我从儿科医生口中,第一次真正认识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医生告诉我,它是个“披着感冒外衣的刺客”,初期症状和普通感冒很像,但它的凶险程度远超我的想象。具有“隐急凶残”的特点。
隐:起病常表现为发热、鼻炎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经常被误以为感冒。
急:病菌侵入血液后,可能在24小时内引发败血症或脑膜炎。
凶:高病死率,即使得到治疗,仍有高达10%-15%的病死率。
残:高致残率,即使存活,也有可能留下终身残疾。
那一刻,我后怕得脊背发凉😨。回想起女儿之前每次高烧,我都只是当成普通感冒或幼儿急疹来处理。如果……我不敢再想下去。
恐慌过后,是作为一个学习型妈妈的“绝地反击”。我把自己埋进了各种科普资料里📖,誓要搞清楚怎么给宝宝建起最坚固的防线。这才发现,对付流脑,最有效的武器就是疫苗。但疫苗怎么选,里面的学问可真不小👓。
我最核心的收获有两点,分享给大家:
第一,是“价数”代表保护范围。
流脑有很多血清群,就像不同的“坏蛋家族”。免费的流脑疫苗主要防A群和C群,但如今B、W135、Y群等其他“家族”也开始作乱。这时候,能同时预防A、C、W135、Y四个主要血清群的四价流脑疫苗,就像给宝宝的防护伞多撑开了几面,保护范围更广。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工艺”决定保护力度。
疫苗分为“多糖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简单说,传统的多糖疫苗像是给免疫系统看“罪犯的照片”,但小月龄宝宝的免疫系统记性不好,容易忘。而结合疫苗则能更有效地训练宝宝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更强大、更持久的“免疫记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免费流脑疫苗要从6月龄开始接种,因为那是多糖疫苗能较好起效的起点。而很多自费的结合疫苗,可以从3月龄就开始了。
资料查的越多,我的思路就越清晰。对于我女儿这种从小就是“易感体质”的宝宝,我不能再被动地等。我的核心诉求就是:“早接种,早保护”。
我给宝宝选择了一种四价流脑结合疫苗。最戳我的是它的接种程序,能非常早地给宝宝提供保护:
* 如果宝宝在3-5月龄,可以基础免疫3剂次,12月龄时再加强1剂。
* 像我们家这样6-23月龄的宝宝,可以免疫2剂次,每剂间隔1-3个月。
* 甚至2-3周岁的宝宝,也可以免疫1剂次。
这完美地覆盖了宝宝从母传抗体消失后最脆弱的阶段,真正做到了“把盔甲提前穿好”。
我们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接种。看着宝宝熟睡的面孔💤,心里那份因为无知而产生的焦虑,终于被科学和理性填平了。养娃路上,我们无法为孩子隔绝所有风险,但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主动为她们选择最坚实、最及时的“盔甲”。
希望我的这次“血泪”经验和功课,能帮助你们在面对流脑疫苗这道选择题时,多一份从容,少一分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