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陪伴养成计划】高效亲子陪伴如何养成?这些要点千万别忽略


号外号外!!妈妈网特别策划玩伴养成计开始啦!
都说最好的学区房,莫过于家里的书房,
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然是朝夕相处的家长;
但是现在很多父母忙于事业,忽略了陪伴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周末带孩子吃顿大餐看个电影,就算是陪伴吗?
怎样才能通过陪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妈妈网*六月特别策划-首席玩伴养成计】
妈妈网特邀专家C妈
用她一贯娓娓道来的细腻笔触
教会父母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楼下还有福利等你哦!============
最近网络上有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地铁车箱中有一个爸爸带着两个女儿,爸爸抱着小女儿面向大女儿,父女之间似乎在谈论着什么。而座位的另一处是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妈妈和儿子一人一个手机各自低头刷机。这两组不同的带娃风格放在一处不禁让我思考:我们真的会陪伴孩子吗?
陪着≠陪伴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平板和电视可以提供的信息和娱乐越来越丰富,我们在许多公共场所常见拿着手机、平板的孩子。沉浸在手机、电脑世界中的孩子看起来很安静、很快乐,父母们也乐于这份“安静、快乐”忙着自己的事情。手机代替了他们照顾孩子,孩子有了新“父母”。
小林是一个5岁的孩子,从小就对爸爸妈妈的手机感兴趣。小林不肯吃饭的时候只要塞给他个手机,小林就顺从的张嘴,喂啥吃啥;带小林出门聚餐,爸爸妈妈和朋友们聊的正欢小林哭闹要出去玩玩。爸妈拿个手机给他,他立马就变成了乖宝宝。到了5岁小林就自己可以解开爸爸妈妈的手机密码随时玩手机了。
在小林父母乐享手机代劳的时候问题也来了:小林变的越来越不爱跟周围的人说话,在幼儿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老师反映:有要求不说话,经常对别人动粗。上课也越来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已证实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眼睛、身姿等方面的损害,但是更重要却往往被父母忽略了,那就是对孩子表达、沟通和人际相处能力的影响。孩子需要具备的这些能力往往是从家庭、父母身上获取的,然而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变成了有些孩子的新父母。父母陪着孩子的身但却把孩子的心交给了手机、电视。
别让忙碌成为借口
很多父母会说:生活压力那么大工作好忙的,能陪着已经不错了。是的,父母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目的也是为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物质基础。在忙和陪伴之间我们需要用智慧做些平衡和取舍。
小C的爸爸最初在外企工作最近辞职自己做起了老板,之前就是出差达人的爸爸变的更加忙碌,多半的时间要么在出差,要么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小C爸爸很细心,对孩子的教育也很上心,想了很办法陪伴小C。爸爸与小C经常在高铁上、在候机大厅手机语音或者视频,爸爸讲出差和工作中的轶事,小C讲学校趣闻,有时父女两个还做数学、猜谜各种游戏。爸爸在家的时候会放下手机和邮件,陪小C说话、游戏。只要爸爸不出差就会带她打羽毛球、爬山……C爸说:“工作太忙陪孩子的时间少,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工作的样子,让彼此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什么心情,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入的交流。心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不会觉得父亲离她远。”
陪伴需要智慧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困惑: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少有的还是全职陪伴,但是孩子总是觉得不满足,闹情绪发脾气,有的还胆怯,遇事总是:妈妈来做……问题出在那里?
在前面小林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不能把孩子丢给手机,还有父母也不能被手机拐走才行。当孩子看到一个新奇的事情或者一个想法想跟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不要迷失在手机的朋友圈或者游戏中,哼哈敷衍孩子想表达交流的欲望。心不在的敷衍陪伴,时间即便再长孩子也是不满意的。陪伴孩子讲话的时候:彼此看着对方的眼睛、耐心听完孩子的话,不要着急说你的夸赞或答案。多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另外陪伴还有一个样子就是适时的放手和退后。比如孩子的游戏未必一定都要参与,打断、干预和代劳是陪伴孩子中的隐形陷阱,很多父母过度的参与、热心往往破坏了孩子专注力和创造力。有一次我在乐高积木的活动现场看到许多的父母热心的指挥孩子如何拼插,孩子手忙脚乱,有自己的意见也不敢表达。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独立的世界中,比如画画涂鸦和自言自语讲故事的时候,做为父母你只需要用心体会、安静就好。
陪伴不仅仅是和孩子厮守在一起的形式,更是一个陪伴参与孩子成长、生命传承的过程,这需要父母和孩子身心在一起才能圆满完成,身心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陪伴。